单选题 (一共20题,共20分)

1.

第一个行省出身的罗马皇帝是(  )

2.

春秋时期的金属货币有了增加,其中晋国的货币是(  )

3.

中国与罗马的首次接触是在(  )

4.

1629年,将全国16个文学社合并而成复社的主要领导人是(  )

5.

“五四”时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也纷纷传人中国,其中包括

①科学社会主义②基尔特社会主义 ③无政府主义④实用主义(  )

6.

下列历史现象中,反映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趋势的包括

①设立总理衙门

②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开办工矿企业

③兴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教育

④设置邮政局(  )

7.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不包括(  )

8.

“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

9.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它得以成立的条件不包括(  )

10.

对于台湾问题,正确的认识是

①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 归还中国

②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

③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④国际反华势力以及“台独”势力是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两个重要因素(  )

11.

明朝每10年更换一次的户口册叫(  )

12.

第二国际破产的标志是(  )

13.

四大哈里发不包括(  )

14.

被尧任用为农师的周族的始祖是(  )

15.

1946年和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16.

下列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手工业部门的是(  )

17.

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且特别提倡节俭制约奢靡的是(  )

18.

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19.

在武昌起义中,湖北的立宪派首领曾经(  )

20.

在中共十大前后,毛泽东在几次谈话中提出批林同批孔联系起来的问题,他的用心在于(  )

问答题 (一共14题,共14分)

21.

穆罕默德

22.

网球场宣誓

23.

“四清运动”

24.

武士道

25.

文学研究会

26.

里根新保守主义

27.

《梨俱吠陀》

28.

《红楼梦》

29.

简要评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0.

简述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31.

简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

32.

简述希腊取得希波战争胜利的原因。

3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6月,毛泽东提出的“一边倒”的国策,实质上就是要在外交上与苏联结盟和在建国模式上效仿斯大林模式的行动宣言。这使各种“中国本位”、“西化”、“全盘西化”和“现代化”等抽象思潮最终都淡出历史舞台,“苏化”在实际行为和理论宣传上都取得了绝对优势。

——摘自沈宗武《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影响》

尽管新中国政治体制已经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但中共与苏共在建党模式上的相似性,却使新中国政治制度悄悄地走上了斯大林模式的轨道。在组织原则上,民主集中制表现为权力向党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集中,这与苏共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在政党制度上,新中国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尽管与苏联的一党制有所差别,但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和最高领袖的手中的事实,却是一致的。在政权结构上,中共拥有高于全国人大(包括解放初期的人民政协)和政法机关的权力。就如同苏共(联共)拥有高于最高苏维埃的权力一般,党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力。在干部制度上,中国实行的任命制和实际存在的终身制更是典型的准斯大林模式。虽然新中国政治制度与苏联还有种种差别,但上述几点,乃是决定政治制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

——摘自沈宗武《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影响》

改革开放为中国所带来的,超出了1978年几乎每一位政治家的预想。邓小平……成功地将改革开放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基石之一,并不可逆转的将中国带人世界经济中,与世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从1978年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一个尚有4亿余人生活在温饱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强大经济体,并减少了当时世界近1/5的贫困人口。中国也在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飞速前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摘自吴小未《改革开放的影响及意义》

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在“苏化”前,近代中国进行了哪些现代化的探索?各举一例。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论据何在?

(3)三则材料反映了近现代中国什么社会趋势?结果怎样?

34.

阅读下面材料。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所做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请回答:

(1)结合二战之前的典型史实,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

(2)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是如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

(3)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