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45题,共45分)

1.

“教育机会均等”涉及诸多实践议题,其中包括(  )。

2.

苏格拉底对学生说,我并没有教你们知识,我只不过是你们知识的产婆而已。根据谢弗勒关于教育陈述的分类,这种说法属于(  )。

3.

下列著作中,集中体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是(  )。

4.

下列教育主张中,符合教育“外铄论”的是(  )。

5.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表明,国家确立教育目的的首要依据是(  )。

6.

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7.

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下列认知目标中属于最高层次的是(  )。

8.

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  )。

9.

按照唐代礼制规定:学生初入学,约定时日,身着礼服,隆重举行拜师礼。同时还要求向学官敬献礼物,以示尊师。这一学礼制度被称为(  )。

10.

“切己体察”是朱熹“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意思是指(  )。

11.

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明确规定士子在考试中对经文的解读必须依据(  )。

12.

开设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以培养各类人才的文明古国是(  )。

13.

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其依据是(  )。

14.

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派对古希腊教育实践产生了诸多的影响,其中包括(  )。

15.

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认为,一位合格的绅士最重要的品质是(  )。

16.

拿破仑第一帝国政府重视发展中等教育以培养帝国官吏和行政管理人员,其实施中等教育的重要机构是(  )。

17.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实施《莫雷尔法案》,要求各州开班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类学院,这类学院被称为(  )。

18.

1870年《福斯特法案》的颁布与实施在应该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英国(  )。

19.

1947年,日本国会颁布《学校教育法》,为日本二战后的学校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其中规定(  )。

20.

马斯洛将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划分为成长性需要和缺失性需要两大类,下列选项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

21.

在掌握了“心理过程”的概念后,再学习“认知过程”这一概念,前一学习对后一学习的影响属于(  )。

22.

根据问题的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  )。

2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实行学校教育制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24.

某国招募新兵,除体检之外,还用韦氏量表进行智力测验。有学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获得中学文凭的新兵智力测验的平均得分,比未获得中学文凭的新兵高将近3分,经检验差异显著。这项研究结果说明(  )。

25.

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  )。

26.

教师专业地位的提高,既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还取决于(  )。

27.

谢老师在班会上问学生:有个同学在上课时对老师说了不敬的话,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们自由发言,说出了各种可能的师生互动方案。谢老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表演其中一种方案,全班学生边看边评议各组演的像不像。谢老师这一做法属于(  )。

28.

某校推行教学改革,提倡精讲多练,规定所有教师一堂课讲授不得超过15分钟。这项规定侵犯了教师的(  )。

29.

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教育设立“小学”始于(  )。

30.

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

31.

颜元抨击宋明教育陷于“训诂、清淡、禅宗、乡愿”,提出“习行”的教学方法。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颜元“习行”观点的是(  )。

32.

20世纪20年代,舒新成将美国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引入中国,率先在上海吴淞公中学部试验,以自由、合作与时间预算为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制度是(  )。

33.

1925年,在回收教育权运动的推动下,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相关法令,规定(  )。

34.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对“现代中国人”的要求除了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能够合作、服务的精神之外,还包括(  )。

35.

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不幸变成儿童的“才智屠宰场”,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工作违背了(  )。

36.

西方教育史上,最早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是(  )。

37.

根据加里培林对技能的分类,阅读属于(  )。

38.

在学习某一技能几次都失败后,最容易放弃这一学习任务的是(  )。

39.

在研究方法上带有明显科学主义倾向的教育流派是(  )。

40.

张老师对小学生作业本上的错别字进行统计,分析小学生错别字的类型,为进一步探讨成因及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41.

某研究者需要近年来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具体数据,最可靠的来源是(  )。

42.

下列选项中,符合研究课题表述规范的是(  )。

43.

为全面研究课堂小组讨论状况,某研究者拟进行课堂观察,该研究者最适宜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

44.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双盲处理”旨在控制(  )。

45.

英语听力测试过程中突然停电2分钟,导致听力材料无法连续播放,学生测试成绩偏低,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测试成绩与真实水平之间的误差被称为(  )。

问答题 (一共12题,共12分)

46.

道德不可教。

47.

依据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

48.

加涅所说的“智慧技能”就是当下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程序性知识”。

49.

何谓非正规教育?试举两个不同类型的事例并加以说明。

50.

简述学校美育的内涵及功能。

51.

简述20世纪70年代法国普通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52.

简述“新手”向“专家”转变过程中知识发生改变的主要特征。

53.

简述教育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54.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刚开学几周,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了大一新生小李同学。她看起来有点紧张,我问她这几周过得怎么样。她说:“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很多课程都是采用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小组辩论之类的方法。这跟高中时老师讲的差别很大,感觉很不适应。我其实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把知识直接教给我们。”我又问她:“像你这种感觉不适应讨论课的同学是不是很多?”她说很多同学都不适应。小李同学的话,让我不禁想到自己首次在专业课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形。我本以为,采用案例组织课堂讨论,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但事实证明我有点一厢情愿。这些年来,在我主持的案例讨论课上,尽管有少数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热情似乎不高。一些学生根本不发言,只顾埋头看英语或计算机之类的书,或者低头看手机,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课堂讨论的材料都不带来,对此,我感到十分的困惑。

为了改进教学,弄清楚学生究竟是怎么想的,我找了几位学生到我办公室座谈。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希望您多讲,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学科理论和知识,接近学科前沿,您每次都让我们讨论,可我们不习惯讨论,即使讨论,也只是说出一些很肤浅的观点。而且,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看法貌似都有些道理,我也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来大学读书,是交了学费的,想从老师那里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听一帮同学在那里瞎扯。我觉得讨论课没多大意义,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您多讲讲。”另外,我还曾听说有个别学生直接打电话向学校教务部门投诉,说我的课很“水”,因为我很少直接讲课,总是让学生看材料、讨论、写评论。面对如此窘境,我不禁陷入沉思:为什么学生一方面抱怨教师满堂灌,不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当教师提供大量案例讨论的机会时,他们却害怕或逃避呢?原因究竟在哪儿?讨论课究竟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开下去?让学生自主讨论真的行得通吗?该如何处理讨论课与传统课程的关系?看来,问题没那么简单……

请回答:

(1)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角度,分析设置讨论课的必要性。

(2)从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角度,分析导致学生不适应讨论课的可能性成因。

(3)从学校课程改革的角度,提出帮助学生适应课堂讨论的建议。

55.

维新派相对于洋务派提出了哪些新的教育主张?产生了哪些影响?

56.

学习过程中许多方式可以应用,其中一种被称为精细加工策略,即人在学习某一新的知识时,会想起一些与其有关的旧知识,或想起属于这一观念范畴的某个例证,或再现与其有关的表象,甚至由此会引起对这些知识做出某种新的推断。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对新知识做出逻辑上的组织,即按照学习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等。心理学家加涅称:“组织是将信息分为若干子集,并标明各子集关系的过程。”心理学家约翰·安德森则进一步补充道:“这种有层级的组织能够使人在搜寻自己记忆时表现出结构化,使人能更有效地提取信息。”

请回答:

(1)“精细加工策略”何以会有助于个体日后对所学知识的回忆?

(2)“精细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有何区别?

(3)根据你对以上两种认知策略的理解,对当下流行的碎片化学习现象做出评析。

57.

某初中拟推进基于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进行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面向学生开展一项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请回答:

(1)为该调查设计一个名称。

(2)为保证调查样本在年级分布和性别分布上的代表性,该调查应采取何种抽样方法?具体抽样步骤是什么?

(3)调查者想利用国内某中文期刊全文数据进行全面文献检索,请为其确定至少3个检索词。

(4)为保证较高的问卷效度,在具体设计题目之前,调查者需要把调查内容分解为若干维度和指标。请从“自主学习能力”维度,为这份问卷设计三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