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一共5题,共10分)

1.

材料一

一场小雨过后,走过铜罗镇北营村田间地头,只见村民们正在尖椒地里忙着除草,一派繁忙景象。

“看,尖椒长得多好,再过20多天就能收第一茬了。”北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技术员陈富清高兴地说,“不离乡不离土,入股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一年在地里忙活六个月,基本工资1万元,秋收还有绩效和分红哩!”

北营村曾和很多乡村一样村庄空心化问题突出,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虽然有一些土地资源,但抛荒严重且极为分散,村里没有经营性资产,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没有集体收入,怎么能壮大集体经济,不壮大集体经济,村民怎么从中获得收益和福利呢?这成了北营村的心病。

前几年,北营村抢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大好机遇,摸清家底,清产核资,明晰土地产权。全村共核定承包到户耕地1164.5亩,机动地四荒地260亩,共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79户,732人,共设股权5772.8股。在此基础上成立全镇第一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推选出股东代表18人,理事会三人,监事会三人,理事长、监事长各一人,并率先开展了实体性运行。

资金合作社购置了拖拉机一台,撒粪机一台,插秧机一台,铺膜机两台,大型农药喷洒车一台,中耕耘地机四台,灌溉排砂机八台,三轮车两辆,修建沉沙池11个,并配套建设了相关生产设施。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北营村去年一年就新打机井12眼,维修旧机井5眼,安装变压器四台,铺设架空高压线地埋线两万多米,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全村共拥有配套机井21眼,水利管网配套齐全,初步达到了喷灌,渗灌的农业设施化要求。这些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为增产增收打下了基础,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

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有了满满的收获感。“按照眼下的涨势估算,一亩地可产尖椒4000斤,现在的市场价值是每斤1.4元,每亩地的收入5600元,100多亩尖椒地一年收入大约56万元。亩产高粱1500斤,每斤一元,每亩种植高粱收入1500元,四百多亩,收入大约60万元。”村委会主任李强说,“除村集体公益事业开支外,剩余60%用于村民分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其余的用于扩大再生产,抵御经营风险以及集体留存。”

“村民有收入,集体增收益,这都是沾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光。”村党支部书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李云庆说。

问题一

请你根据“给定材料1”,总结北营村在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做法。(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2.

2021年报告提出汇聚各方力量抓好“六稳”和“六保”,“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纵观目前的社会形势,疫情冲击下,“六稳”、“六保”是危机之下稳住经济、社会的关键。而保护中小企业,便能稳定就业。正所谓,“小”发展,释放“大能量”。上述材料写道“小”发展,释放“大能量”,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完成一篇议论文

3.

材料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地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四

2017年2月,东部F市与西部D市两地政府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确定共同实施劳务输转技能培训暨大中专生就业协作计划。3年来,F市走出了一条帮助D市群众全方位、立体式的就业脱贫路,探索出FD两地扶贫劳务协作模式,入选了110个“全球减贫案例”。

32岁的小周与他的妻子小张,是D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两地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夫妇俩于2019年年初来F市务工,现在是某塑胶有限公司的员工。“我一个月工资五六千元吧,我老婆也差不多。这样下去,我们的日子有奔头了!”说起这份工作,小周十分满意。他说,除了工资,只要务工半年以上,还可以享受到F市为每人发放的一万多元的各种补贴,十分可观。目前他们每人已经领取到了4500元补贴,其余补贴将陆续发放。此外,公司专门为他们安排了免费的夫妻房,洗手间、厨房、空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让他们在F市安下了一个温暖的家。像小周夫妇这样的D市贫困劳动力,3年来,F市已输转了近万人次。

F市和D市相距2000多公里,为实现“输转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F市多措并举,从政策保障、薪酬待遇等方面,为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务工环境。针对D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缺乏技能、工作效率低、工资待遇不高等实际情况,F市出台政策规定:D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来F市就业的,认定为F市就业困难对象,享受F市本地建档贫困户同等的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首次来F市就业且就业满1个月的,发放交通补贴500元和一次性生活补贴1000元;借鉴公益性岗位开发扶贫经验,探索以劳务补助方式实施“企业千岗定向D市精准脱贫计划”,每年在F市扶贫就业基地,企业新开发2000个优质岗位,定向招聘D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除企业工资外,在最初6个月内每人每月补贴600元。到2019年,务工半年以上的D市贫困家庭劳动力,每人可享受F市各类补贴13500元。

为了调动企业积极性,F市遴选一批企业创建了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对吸纳D市劳动力一定人数以上,予以一次性奖励。F市每年评选100名D市户籍优秀员工并给予奖励,目前已有200名员工获评,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了让D市员工吃得惯、住得好、留得下,F市在食宿条件、岗位安排、薪酬待遇、工作时间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优化,体现对他们的特别关爱,真正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

D市贫困劳动力到F市务工,他们的子女如何帮扶?F市坚持渔鱼兼授,实施智力扶贫。针对部分建档立卡户学生初中、高中毕业后辍学在家,缺乏技能等问题,F市发挥技师学院优势,资助D市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到技师学院免费就读,使他们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更好地建设和服务家乡。这些学生在上学期间除了免交学杂费和住宿费外,还可以享受交通往返补贴2000元、生活补助8000元、国家助学金2000元。对于一些即将毕业的技校学生,F市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多家企业开展校园招聘活动,为他们学习锻炼和就业创造条件。目前已有200多名学生在多家企业顶岗实习。F市每年还腾出一批事业单位和市属国有企业岗位,面向D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招聘,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限制,目前已招聘近300名贫困学子来F市工作。“我要扎根F市努力工作,以良好的工作业绩回报当地人民的关爱。”D市贫困学子小黄感动地说。

对于外出务工有难度的贫困户,F市与D市对接产业转移项目,将工厂车间“搬”到他们家门口,让他们实现就地就业、稳定增收。说起在某服装公司上班,贫困户小何满心欢喜:“原来出去打工,照顾不到家里,现在在家门口打工,每月4000多元工资,老婆也有2000多元,我俩既赚了钱,也顾了家。”目前在这家服装公司已安排了140名当地群众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人。截至2019年底,F市已推进25家企业在D市落地,带动18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

F市与D市结对帮扶以来,两地扶贫劳务协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抓、企业和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扶贫劳务协作“FD模式”。目前,已累计组织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上万人次,直接带动2万多名D市贫困人口脱贫,组织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占东部地区帮扶贫困地区总数近一半。

FD扶贫劳务协作模式,成为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的全国携手奔小康培训班唯一教学案例,为推动全国东西部扶贫工作优化升级贡献了“东部智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问题三

根据给定资料4,请就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FD模式”的基本做法拟写一份工作简报。(25分)

要求:

(1)紧扣资料,内容完整;

(2)条理清晰,语言准确;

(3)格式规范;

(4)500-600字。

4.

材料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地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杨家村是深度贫困村,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绝大多数贫困户已经脱贫。为了稳定增收,村两委决定利用山清水秀的资源环境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初,在政府和帮扶单位专项资金支持下,杨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顺利开工。水泥道路通村入户,古建民居修葺一新,竹木栅栏、青石台阶、小桥流水,让这个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华丽转身,好似世外桃源。

村里漂亮了,可是家居环境改善却是个“老大难”。走进老百姓家里一看,庭院乱堆放,灶台藏污垢。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但是村民认为这是自家的事,村干部管不着。这时,省建筑装饰集团公司的驻村第一书记小梁为村里精心设计了一套解决方案。事后,它被村民称作“小梁方案”。

8月的一天,一场“积分兑换心愿,勤劳改变习惯”的文明习惯养成活动在杨家村拉开帷幕。小梁和村干部一道向村民征集有关家居环境改善的“微心愿”,并制定了10项涵盖个人卫生和居家环境的评分细则,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将每周公布评分结果,最终按照积分排名兑现前20名的“微心愿”。“我们想通过‘微心愿’来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帮助大家养成好习惯,涵养新风尚。”小梁说。

村民们纷纷表达了自己改善家居的愿望。“要是有台大彩电,忙完一天的农活,就可以陪孙子看动画片了!”村民张大娘说。“要是有台电脑,我就能学习更多的科技文化了!”村民刘大哥说。他们这些心愿,配上摄影师为他们拍摄的生活照,被制成精美的海报,张贴在村里醒目的位置。其中一张海报是65岁的唐大妈笑呵呵地在做针线活。“在干净、整洁的屋里做针线活儿,心里那叫一个美啊!”这两行大字是唐大妈的感言。看着邻里乡亲竟然也能像明星一样登上精美的海报,村民们的荣誉感更强烈了,改善家居环境一时间蔚然成风。

村民夏姐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一个人忙里忙外,难免顾不上收拾屋子。“自从参加活动以来,渐渐养成了好习惯,房前屋后干净了,自己住着也舒服。”她说。

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到护美之行人人为之,杨家村这个新建成的美丽乡村,处处透着美的气息。半年后,省建筑装饰集团公司如约为表现优异的家庭兑现了“微心愿”,同时也为其他家庭送去棉服、抱枕、围巾等暖冬礼物。在活动现场,夏姐领到了向往已久的热水器,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问题一

根据给定资料2,请指出“小梁方案”实施成功的可行性条件有哪些?(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5.

材料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挑战层出不穷。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社会治理只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有可能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基层干部只有扎根基层、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百炼成钢,成长为政治坚定、能力出众,攻坚克难的弄潮儿,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

盛大姐是t市宁安区天虹街道华荣社区党总书记,这个国际社区的居民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在小区里,随处可见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印度人、土耳其人、英国人……曾有两个外国家庭,为了一个停车位吵翻了天,也曾有一个外国家庭在家里开“轰趴”吵到邻居报警……

传统的基层工作方法在国际社区“水土不服”,该怎么办?盛大姐用开放的思维方式和一口流利的英语打开了局面。她运用在外企学到的管理模式和柔性管理方法,针对国际社区的特点,搭建了由中外居民组成的协商议事平台——“居民议事厅”。中外居民在议事厅可以自主议事,议事员都在社区里有着自己熟悉的“圈子”,颇具民意代表性。

居民议事厅很快成为社区居民的“圆梦园”。荷兰居民珍妮弗提议开设居民私藏展,并带头进行了首场展出。随后西班牙籍议事员瑞卡多也毛遂自荐,想开亚洲地图展。原来,瑞卡多当年就是无意中翻到了中国地图,于是说走就走来中国扎了根。十几年来,他搜集了不少古老的亚洲地图希望能为西方人看亚洲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居民的事,就是大事。在盛大姐的领导下,社区干事开始为瑞卡多圆梦,提供场地,帮忙裱框,为展览做双语翻译……开幕式上,盛大姐送来了鲜花水果咖啡,中外朋友们到场助阵,瑞卡多觉得倍儿有面,“我能够感受到盛书记对工作的用心。”议事厅议事员,菲律宾籍居民王女士坦言,她刚来中国时有点水土不服,通过议事厅这个平台,渐渐认可了如今的生活环境,现在更是赞不绝口,“这个平台解决的是实际问题,办的都是实事,比如养宠物纠纷,停车位纠纷等等不是来虚的。”

疫情期间,盛大姐带领团队,针对境外输入防控难点,提出了“老外+老外的柔性化服务模式。”俗话说老乡帮老乡,让老外之间去沟通往往更奏效。一位韩国籍居民从韩国回来后,按规定实行居家隔离,有一次测量体温超过了37.3摄氏度,如果两次体温超过37.3摄氏度,就该采取一定措施了,当时屋内开着地暖。房间内有食物的味道,但他不愿意告诉我们之前吃了什么,也不愿再测量,盛大姐说,因为对方不配合,场面一度陷入僵局,这时她想到了在韩国居民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先生,最后由文先生和那位韩国籍居民沟通后得知,因为吃了火锅,房间里开着地暖,导致隔离人员的第一次测温结果偏高等,屋内通风后,体温便恢复了正常。

“盛书记的手机里有几千个联系人,最紧张的那几天他每天睡眠也就三四个小时。”小区物业祝经理透露,由于盛书记前期的悉心耕耘,华融社区扎实的治理基础,在疫情防控中得以显现,社区、业委会、物业作为社区治理的“三驾马车”,建立起紧密的联防联动机制。疫情时有一个专门的疫情防控工作群。社区干部和各小区物业、业委会负责人都在群中,相关情况都会在工作群里迅速反馈。国际社区这个“小小联合国”共建出了一个“融情大家园”。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社区工作的强度与工作量陡增,人手不够怎么办?服务手段落后如何解决?“我们社区一共2542户、7243人。平时工作全靠一双‘铁脚板’。”W市九龙新寓社区党总支书记老常对社区家底“一口清”,“我们社区工作人员一共9个人,一个人要对应五到六个工作口子,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他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多亏来了一群“支援力量”,为他们解了燃眉之急。老常盘点了部分“支援力量”:一位区委常委挂包街道,一名民生工作站领导担任社区“第一书记”,区检察院入驻社区的民生工作站支援社区,街道一名负责综治的副主任带领平安建设部全体人员对接社区……区街干部的加入,带来了资源,增强了我们“铁脚板”的力量,还提升了我们化解难题的能力。

各路“支援力量”中,最让老常满意的是疫情期间推出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彩虹家园”,这一创新项目成为了一线“铁脚板”,我们的工作利器。这一平台设计开发的时候就专门面向社区征询意见,重点解决一线城市的实际需求。老常说社区里租户多,流动人口多,往往是“人跑得快,信息上来得慢。”结合疫情防控社区“铁脚板”们用一个多月把社区2542户全都摸排了一遍,根据街道统一部署,按人户一致、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普通出租、混合居住、多户合租、工企租等七种类型,标注成七色录入数据库。“这一平台太管用了,现在我们找人摸排情况有的放矢,省去了很多无效劳动。”彩虹家园平台在功能上实现了四个“1分钟”:1分钟定人精准筛选,1分钟定向精准宣传,1分钟定位精准调度,1分钟定点精准服务。“大数据”赋能“铁脚板”,聚焦现实疑难问题,提供基层社会治理,“彩虹家园”管理服务平台,让最近的人口普查工作也大大提速了。

材料二

J市临湖区有着2700多家软件企业,25万软件人才,在疫情冲击下,企业按下了暂停键,技术人员大多都回了原籍,等到可以复工时,因疫情差异和各地防疫要求不同,有些技术人员一时无法返岗,紧急招聘不现实,唯有迅速找到有相同开发经验的人员或团队,才能缓解企业的燃眉之急,否则就会面临客户项目交付延期的风险。远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王总为此心急火燎,而同在临湖区的新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则因疫情的影响导致了业务停滞,研发人员一时闲置,“没有足够的项目支撑,我连员工都没办法养活了。”公司周经理对此一筹莫展。

临湖区人社局梁局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了一个“神仙会”,“我们能否主动作为,搭建一个人才共享的平台,在稳岗稳就业的同时,缓解企业用人难题,缓解企业短期困境?”会上大家积极献计献策,各种方案纷纷亮相,经过充分论证与合作开发,很快“神兵点将”人才共享平台横空出世。

这个平台通过大数据和智能推荐技术,使人才简历与模板库进行多维匹配,按匹配度为企业用户提供合适的人才。平台运营总监潘女士表示,一旦对接成功,人才无需改变劳动关系,也不用去短期“打工救急”,企业可直接接单相关业务,在线进行研发“打工”。

在平台的支持下,不到5天,周经理顺利找到远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人才共享合作,安排了6名技术人员为对方提供远程开发服务,周经理说:“这救了对方的急,也暂时解了我们的难,不仅帮助我们省下部分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保住了培养7年的团队。”据了解“神兵点将”平台上线两个多月,已发布岗位需求信息800余条,发布人才信息3000余条,达成共享企业39家。

“与此同时,宁湖区还投入100万元支持引导经费,对在辖区内的注册并使用平台进行人才共享的供需,双方企业分别给予奖励,一经审核通过即可发放,奖励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每家企业最高不超过五万元,“神兵点将”平台与引导资金都是我们在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目的是能够能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希望企业把这个平台真正用起来,切实帮助他们稳岗保市场,熬过疫情‘寒冬’,未来就有了希望。”梁局长说。

网红县长是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别样风景,在或生疏或熟练的直播中,网红县长为推销扶贫产品,推荐观光旅游,使劲浑身解数,唱歌,跳舞,抽奖,讲故事,建粉丝团……H县委常委,陈副县长对直播技巧十分熟练,为了在网上为本地黑茶开疆拓土,陈副县长豁出去了,“我愿意为网友跳骑马舞,学习‘红人’们的表达和传播技巧,分析直播背后的数据和流量。”陈副县长说。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茶叶销售带来困难,陈副县长组织本地网红。举办了黑茶“网上开园节”,累计直播超过50场,观看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为百姓脱贫攻坚,我不会有丝毫保留。”凌晨一点夜已深沉,为第二天长达两小时的直播做好准备后,陈副县长走出直播间,他用嘶哑的喉咙说:“这样的强度我至少能干三年。”从副县长到直播播主,身份切换很自然,和农民一起挖冬笋、采蜂蜜、捉土鸡、割稻谷、挤牛奶,直播演绎的都是真实的农村场景,为了让买家放心,陈副县长还做出担保:“如果买了不满意,我可以做你的专属客服,保证给你满意答复。”网友评价说,网红县长巧借东风,蹭的是热点,办的是实事,通过直播间的喧哗热闹,县长们卖的全是田间地头的牵挂,这样的现场真该点赞。

材料三

基层工作细、碎、难,用的多是“绣花功夫”。社会新变化、新现象、新需要层出不穷,这番“绣花功夫”既需要持之以恒,也需要变中出新的“巧心”。S市新江区最近更新了河长制公示牌,和以往不同的是,公示牌上不再直接写明河长姓名、职务、联系方式,而是改放一个二维码,市民通过扫描这张“电子身份证”,相关信息便一目了然。新江区河长办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传统的公示牌经常因为河长职务调整等原因需要现场更新张贴信息,改成二维码后,信息更新在网络后台操作即可,节约了维护经费,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据估算,采用信息化河长制公示牌,全区每年可节约公示牌更新费用100万元以上,同时增加了不少新的服务功能,老百姓可随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反映问题或提出意见。新江区河长制公示牌“升级”,这一细微处的治理创新正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

近年来,N市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大力推行“点位长”领导责任制,全市划出35个重点区域,对数百家包装印刷企业、上千家汽车维修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针对汽车尾气、扬尘、餐饮油烟等污染滚动开展专项整治;全市2000多家工地都配备了喷淋降尘设备、防尘网,让扬尘“扬”不起来。精细化管控下,N市PM2.5年均浓度5年来下降近一半,细微处的“绣花功夫”显著提升了老百姓的蓝天幸福。

材料四

前不久,中部地区某乡镇迎来一次上级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一个星期可以吃几次肉”,有位村民回答“一个礼拜吃一次”。后来反馈情况时,当地基层干部被告知这个问题答得不合格,这位干部很纳闷,乡村治理的水平并不能通过吃肉的频次来体现。再者说,农村有些年纪大的人,平时口味就比较清淡,一个礼拜吃一次肉并不稀奇。但为了检查能过关,他们还是进行了一番“绣花功夫”式的研究,让村民再次遇到这类问题时回答“想什么时候吃肉就什么时候吃”。果不其然,复查时这个问题就通过了。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抓好复工复产是多数地方的头等大事。然而,也有些企业反映,一些地方复工复产率不顾实际,越高越好,有的地方实招不多,虚活不少,做一些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高经理所在的某大型公司在中部省份的一个开发区设立了子公司。据他介绍,项目去年就签约了,在开发区的组织下,这个项目又在大数据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签了第二遍,一个星期后又在半导体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签了第三遍。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此类签约现象愈演愈烈,不少地方争相表现“发展成果”。“每次都要硬着头皮麻烦企业,我也不好意思。有的企业不想参加,会委婉地说我们签过一次了,还要再签吗?”一位基层工作人员说,“但只要我们坚持,企业也不敢拒绝,毕竟还要继续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如此“绣花”,给企业造成困扰,既耗费了基层干部的精力,也浪费了财政资金。

严厂长是中部地区一位焦化企业的负责人。疫情期间他们抓住“无接触经济”和5G新基建的机遇,在当地率先建成大数据中心,实现了厂区内5G信号覆盖,厂区环保标准明显提升,复工复产效益显著。结果,换来的是企业成了迎检专业户。“只要有检查组来,上级就把人带来。有时还专门叮嘱,尽量多留领导们一会儿,压缩他们去别处的时间。”严厂长说,我们理解上级的检查考核是必要的形式和监督手段,也理解基层工作的难处。但如果聚焦点歪了,精力就会用错地方。“绣花”是绣好了,味道却变了。

问题一

“给定资料1-3”中列举了新形势下一些地方在社会发展变局中服务民生的新举措,请对其中蕴含的服务理念进行归纳概括。(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准确全面,条理清楚,篇幅不超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