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15题,共15分)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的“云”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含有“云”意象的诗句,意在表现人生哲理的是(  )

2.

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引入其他相关小说名作,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3.

教研组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展散文专题教学,围绕“乡土情怀”选择阅读篇目。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4.

学完《雷雨》,教师向学生介绍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创作原则。下列遵循这一原则的代表作是(  )

5.

研读古代文化经典时,教师提醒学生梳理文中重要字词。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

6.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常见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

7.

讲解《锦瑟》时,教师列举含有典故的诗句,向学生解释古代诗词创作的用典传统。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  )

8.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时,教师举例说明成语使用的注意事项。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教师在写作教学虫“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10.

某版教科书把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刘易斯?托马斯《作为生物的社会》、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三篇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下列对该单元的教学建议恰当的是(  )

11.

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近年来,我发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减弱,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没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比如,教学《项链》一课,以往我们只停留在批判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上,这次我有意组织学生从多个视角评析玛蒂尔德,逐渐推进深度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认识到玛蒂尔德的“虚荣”是人性使然,她在后期的转变是值得称赞的。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虚荣心的问题,学生探究之后进一步认识到玛蒂尔德虚荣心的本质是不切实际,迷失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克服自己的虚荣心。直到下课前,学生还在热议。可见,问题研讨的过程就是训练理性思维的过程。

对上述教学叙事片段的相关分枥,止确的是(  )

12.

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切入点。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能够走进文本深处,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师从文本解读入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更容易关注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开展实践活动,也更容易激发自身的探究欲望,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语文积累解决问题;学会通过研读、讨论和反思,提高整体感知、信息提取、推断阐释、鉴赏评析等核心阅读能力,为未来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13.

阅读某教师教学后的访谈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上课前我担心《记念刘和珍君》远离时代,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但备课时没想太多,参照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写完教案了。一上课就发现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不太容易进入文本,课堂气氛很沉闷。我当时有点紧张,赶紧调整教学思路。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鲁迅的情感变化,然后把这个变化过程用曲线呈现在黑板上;接着抓住一些重要语句给学生示范如何围绕关键词,比如“猛士”“庸人”等,品味作者情感;最后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我点拨、总结。教案原计划还要分析“刘和珍”形象,但当时没有讲,准备挪到下节课来完成。作为新手教师,我觉得真的要好好考虑学情。

对上述访谈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14.

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研组长:写作教学往往依附于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写作教学效率不高。下周要给高一新

生上写作课,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自由畅谈。

师1:上次组里安排我调查新生的写作困惑,我先汇报下:多数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凑字数,压力大;不喜欢老师的命题形式,感觉有点远离生活。

师2:既然这样,我觉得第一次写作课就可以把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

师3:我觉得引导学生阅读也很重要,没有输入哪有输出。

师4: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写作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指导层面,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写作的源泉、写作的价值,理解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思考人生的精神生活方式。

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15.

阅读某教师有关选修课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选修课个性化的核心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发展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专题学习获得文化积累和情感滋养。比如,教学“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我喜欢的人物”这一话题开展写作活动,与人物充分对话,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在生活阅历、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着眼于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专题内容设计多层次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学“《史记》选读”,可以设计这些学习活动:为刘邦写一则生平简历,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讨论刘邦是不是英雄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每种活动侧重与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问答题 (一共6题,共6分)

16.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片段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歌词开头两句很相似,但苏轼用的是“风流人物”,而不是“英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它们都可以指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生:我觉得它们意思不同,一个侧重“风流”,一个突出“英勇”。

师:“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究竟有什么异同,我们一会儿再来讨论,先继续往下看。

师:再来看这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如果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意思会有什么变化?

生:“公瑾”是字,苏轼是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的。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初嫁”强调小乔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可是,我想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她不是“小乔”,已经是“老乔”了。

生(齐):啊?

师:苏轼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是不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这种理解合情合理,但不准确,大家还记得我开头提出的问题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风流人物”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衬托英雄的,说明周瑜是特别浪漫、懂爱情的。

师:对!在苏轼看来,只会打打杀杀不能算“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胆,还要有柔肠。

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爱情。苏轼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儿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的周瑜的完美形象。“英雄人物”容易让人们只想到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雄姿英发”描写的是“风流人物”英雄气概的一面,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注意

啊,“羽扇纶巾”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实际是写他风流倜傥、智慧超群。如果说,“公瑾当年”和“小乔初嫁”是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那么后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写的是周瑜的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这下我们就把“苏轼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实他心目中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1)说明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教学意图。(10分)

(2)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10分)

17.

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

①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为父母干点儿活为获得“人生中第一桶金”的机会,于是就把这笔“经济账”算得相当清楚。姑且不说从父母那里要钱多么缺乏合理性,为父母办事就要钱在根儿上就不对,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更多的应该是感情而不应该是利益。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么多年付出无数的心血把我们拉扯大,我们又有什么资格通过这样的理由去找父母要钱呢?

②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他把自己一周干的活儿全写下来,列了一个详细的账单,上面写清了干了什么活儿,干了几次,要收几美元,他把账单给了他妈妈。他妈妈看后,照着账单把钱如数给了他。同时也给了小男孩一份账单,上面写得也很清楚,给了你生命,供你吃穿,供你上学……但最后收费那里只写了一个零。小男孩看完后,羞愧地把钱还给了母亲。

③我们不应该觉得父母的关爱和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爱是相互的,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应有所补偿。当我们斤斤计较的时候,可曾想过父母为我们付出过多少?如果和父母算经济账,我们是算不清,也算不起的。

④孩子和父母算经济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小受到父母的不良影响。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喜欢在孩子干点儿活后给一些零钱。不管是出于什么情感,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从小就觉得付出和物质回报应该成正比。孩子帮父母办事要钱就觉得理所当然了。并且,父母给的次数越多,孩子也许还会变本加利。比如,父母要孩子买东西,他们会按快递收费。父母要求加快速度,他们还会究结普快和特快的差价问题。常此以往,对下一代乃至整个家庭的影响都非常大。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对孩子的物质奖励要适度,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是经济交往关系。如果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的话,那这个人就太悲哀了。

⑤让我们正确看待帮父母做事这个问题,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要多去翻“感情账”。

从第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18.

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

①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为父母干点儿活为获得“人生中第一桶金”的机会,于是就把这笔“经济账”算得相当清楚。姑且不说从父母那里要钱多么缺乏合理性,为父母办事就要钱在根儿上就不对,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更多的应该是感情而不应该是利益。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么多年付出无数的心血把我们拉扯大,我们又有什么资格通过这样的理由去找父母要钱呢?

②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他把自己一周干的活儿全写下来,列了一个详细的账单,上面写清了干了什么活儿,干了几次,要收几美元,他把账单给了他妈妈。他妈妈看后,照着账单把钱如数给了他。同时也给了小男孩一份账单,上面写得也很清楚,给了你生命,供你吃穿,供你上学……但最后收费那里只写了一个零。小男孩看完后,羞愧地把钱还给了母亲。

③我们不应该觉得父母的关爱和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爱是相互的,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应有所补偿。当我们斤斤计较的时候,可曾想过父母为我们付出过多少?如果和父母算经济账,我们是算不清,也算不起的。

④孩子和父母算经济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小受到父母的不良影响。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喜欢在孩子干点儿活后给一些零钱。不管是出于什么情感,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从小就觉得付出和物质回报应该成正比。孩子帮父母办事要钱就觉得理所当然了。并且,父母给的次数越多,孩子也许还会变本加利。比如,父母要孩子买东西,他们会按快递收费。父母要求加快速度,他们还会究结普快和特快的差价问题。常此以往,对下一代乃至整个家庭的影响都非常大。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对孩子的物质奖励要适度,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是经济交往关系。如果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的话,那这个人就太悲哀了。

⑤让我们正确看待帮父母做事这个问题,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要多去翻“感情账”。

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

19.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0.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1.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