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15题,共15分)

1.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在讲完《三峡》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师:长江三峡,美不胜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来一场三峡之旅。

作业一:现在请你担任某旅游局的宣传员,根据郦道元《三峡》的描写,查阅相关的资料,利用你的绘画、书法技能,发挥想象,选择任意一个主题,策划一份关于三峡景点的宣传广告。

作业二:现在请你担任某一旅游局的导游。为到三峡来游玩的游客讲解有关三峡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要求:时长三分钟,解说词要真实、生动、形象。

从教学作业意义的方面进行解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2.

某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了课文写景的特点,同时又列举了几篇写景散文,下面选项中符合要求的是(  )。

3.

语文教师在讲授成语使用时指出:汉语是很神奇的,比如我们发现在生活中,英语中需要一大堆话可以说清楚的意思,我们汉语用三四个字就可以概括。更为神奇的是,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诙谐幽默的俗语、俚语,如果我们将它们换成一个成语来表达,则就显得更加文雅、庄重。接着,这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为学生出示了以下例子。但他却弄错了一项,请问错误的一项是(  )。

4.

《三峡》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附: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5.

在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试分析一个天才孩童最终变得连平凡人都不及的原因”。对这一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6.

阅读《散步》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划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导入:我们一直徜徉在亲情的河流中,在你心中,家是什么样子的?用一件小事。

(B)检查预习:课文写哪些人在哪里散步?一句话概括。

(C)初读感知:(配乐读文)字里行间透露出这家人关系怎样?从哪看出?(学生初谈印象)

设想情境:无边的田野,隐约出现几个小黑点。镜头推近,原来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相携散步,母亲、我、妻、儿。

小结初读感受:

唱出生活之美:关系融洽、互相尊重、相互体谅——亲情美

(D)引导写作:(选材上)一件小事,写出亲情之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7.

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荷花的古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8.

老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作”的用法,下列关于“作”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9.

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  )。

10.

学习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后,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这种修辞手法.又从文中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11.

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12.

老师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这个句式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熟练地掌握这个句式,特意选取了一些例句。下列不能满足举例要求的是(  )。

13.

学生习作积累材料的基本途径是(  )。

14.

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  )。

15.

在讲授《木兰诗》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木兰诗进行内容分析,以下同学对诗歌《木兰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问答题 (一共5题,共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问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课文导语

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读这首诗,要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仔细体会诗人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单元导语

爱国思乡之情,人所共有。这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着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已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

问题:

16[简答题]查看材料

完成上述材料中课后练习第一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问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课文导语

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读这首诗,要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仔细体会诗人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单元导语

爱国思乡之情,人所共有。这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着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已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

问题:

请为本文设计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18.

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问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课文导语

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读这首诗,要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仔细体会诗人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单元导语

爱国思乡之情,人所共有。这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着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已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

问题:

请为本文设计一个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19.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9-20题。

挫折四问

①古往今来,挫折像一条尾巴跟着我们人类。从荆轲刺秦王时遇到的挫折到邓小平三起三落时遇到的挫折.从爱迪生发明电灯时遇到的挫折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遇到的挫折,我不禁迷惑于挫折,思考起挫折来。现写《挫折四问》,算是我对挫折的思考。

②第一问:挫折是什么?

③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挫折”的意思就是变想的失败。但不同的是,挫折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含义,挫折是弱者眼中的大山,是强者眼中的沙粒,是懦弱者逃避的理由,是坚强奋斗者的阶梯。

④第二问:挫折真的存在吗?

⑤挫折当然存在。人越大好像越难以面对挫折,大人们说:小孩子哪里会知道挫折?其实不然,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挫折在小孩子的眼里是透明的。孩子们说:爸妈不给买玩具是挫折。打架回家再被打一顿是挫折。有时我会问自己:挫折是否真的存在?在经历了白天与黑夜,经历了花开与花谢之后,我明白了挫折的存在。它存在于我考试的失和中,存在于父母的不理解中。存在于友谊的破裂中。

⑥第三问:挫折与成功的界限在哪?

⑦挫折与成功只在一线之间。要不然爱因斯坦怎么会说:我喜欢挫折,它是我走向成功的路标。纵观古今名人或巨人,哪一位成功的背后不是挫折在作铺垫?爱迪生经历挫折发明了电灯,居里夫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挫折才找到了镭元素,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敢于面对挫折.敢于向挫折挑战。

⑧第四问:挫折给我什么启示?

⑨读了上面的材料,我认为我对挫折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那就是: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⑩屈原曾作《九问》,我今天写的《挫折四问》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我明白了什么是挫折,我再也不会害怕挫折,我知道了挫折的真正内涵——获得真知。最后我还要说一句: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问题:

19[简答题]查看材料

请从第③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20.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9-20题。

挫折四问

①古往今来,挫折像一条尾巴跟着我们人类。从荆轲刺秦王时遇到的挫折到邓小平三起三落时遇到的挫折.从爱迪生发明电灯时遇到的挫折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遇到的挫折,我不禁迷惑于挫折,思考起挫折来。现写《挫折四问》,算是我对挫折的思考。

②第一问:挫折是什么?

③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挫折”的意思就是变想的失败。但不同的是,挫折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含义,挫折是弱者眼中的大山,是强者眼中的沙粒,是懦弱者逃避的理由,是坚强奋斗者的阶梯。

④第二问:挫折真的存在吗?

⑤挫折当然存在。人越大好像越难以面对挫折,大人们说:小孩子哪里会知道挫折?其实不然,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挫折在小孩子的眼里是透明的。孩子们说:爸妈不给买玩具是挫折。打架回家再被打一顿是挫折。有时我会问自己:挫折是否真的存在?在经历了白天与黑夜,经历了花开与花谢之后,我明白了挫折的存在。它存在于我考试的失和中,存在于父母的不理解中。存在于友谊的破裂中。

⑥第三问:挫折与成功的界限在哪?

⑦挫折与成功只在一线之间。要不然爱因斯坦怎么会说:我喜欢挫折,它是我走向成功的路标。纵观古今名人或巨人,哪一位成功的背后不是挫折在作铺垫?爱迪生经历挫折发明了电灯,居里夫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挫折才找到了镭元素,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敢于面对挫折.敢于向挫折挑战。

⑧第四问:挫折给我什么启示?

⑨读了上面的材料,我认为我对挫折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那就是: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⑩屈原曾作《九问》,我今天写的《挫折四问》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我明白了什么是挫折,我再也不会害怕挫折,我知道了挫折的真正内涵——获得真知。最后我还要说一句: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问题:

请从正反两方面对本篇写作进行点评(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