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25题,共25分)

1.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是( )。

2.

每到节假日,“都江鱼嘴”“宝瓶口”“飞沙堰”都是广大游客的旅游胜地。这些景点位于( )。

3.

西周初年,为了对东部地区进行有效控制,周公在( )营建新的都城,称为“成周”。

4.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歌》,歌词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从歌词含义并结合l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国家史实,可知中国在亚洲最早( )。

5.

( )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6.

西方史学界第一部历史著作《历史》的作者是()。

7.

《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对( )作这样的表述:“这种民主政治在古代社会确实是最先进的,民主活动的范围比过去远为扩大,实行了公民直接参政的国家管理形式.有利于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推动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8.

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对斯大林当政时期的一些做法进行改革。其中.赫鲁晓夫在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

9.

2014年,一尊高2米的普林西普铜像在东萨拉热窝市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园内揭幕。每当人们提起这位青年的名字时,总会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

10.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

11.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l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12.

观察下表中的数据.指出造成其变化的原因是( )。时间 集体化农户数占总农户的比例

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2021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4

13.

“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由的用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根据以上摘自茅盾小说《春蚕》的内容推断,两家“发”起来的十年可能是( )。

14.

美国南方同盟军司令李将军将自己的佩剑交到北方联邦军司令格兰特的手上.标志着“美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宣告结束。这次战争的起止时间是()。

15.

春秋时期提出“节葬”“非乐”主张的思想家是( )。

16.

1933年11月,美国民间工程署成立,获得联邦政府33亿美元拨款.用于完成l8万项工程计划。此外,联邦政府组建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先后吸收一百多万名男性青年从事名目繁多的市政建设工作。上述举措属于罗斯福新政中的()。

17.

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 )。

18.

“入宋以来,湖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湖北农业在全国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19.

下列选项中成立时间最晚的是()。

20.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这里所讲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

①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②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③重要的历史概念

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1.

对于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一般采用( )。

22.

以下有关《天朝田亩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23.

“二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下列有关这种影响表述不准确的是( )。

24.

1979年秋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从原来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小岗村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 )。

25.

下列地点中与成语“围魏救赵”有关的是( )。

问答题 (一共7题,共7分)

26.

简述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27.

简述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的途径。

28.

简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9.

材料:

下面是初中某位历史教师关于《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内容所做的课堂小结:

师:通过老师对本课内容的讲解,谁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生:……

师:安静一下,大家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来发言。

生: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意味着封建国家的分裂,历时四百多年的秦汉统一的局面结束了.因此是历史的倒退。

生:三国鼎立后,魏、蜀、吴都想成为.天下 的主宰,为此统治者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而言,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况且,三国时期又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也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

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能否可以综合以上的内容,以辨证的角度来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呢

师:相对于秦汉统一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相对于东汉末年社会

大动荡以致生产力严重破坏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说,三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请大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问题:

(1)对上述课堂小结进行分析。

(2)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30.

材料一:

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与此同时,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

——某版历史教材课文选段

材料二: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商鞅徒木立信论》

材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上变革的最重要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商鞅之法”开始于哪一年请写出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列举两点即可)。这次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3)韩非子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三,归纳韩非子的主张。

(4)“商鞅之法”的主要内容中,哪一点符合材料三中韩非子的主张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31.

材料:

某中学历史教师在讲授“洋务运动”一课时列出了三维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理解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和晚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所给材料,挖掘其价值内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多维地评价和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洋务运动过程的描述,让学生体会洋务运动起步和发展的艰难性;通过对甲午战争后洋务企业归宿的介绍,让学生明白洋务运动并没有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而中止,而是不断地深化;体会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时代精英的远见和局限.认识时代环境和历史传统对改革和创新的阻碍,认识历史人物在理想和实践中的双重性.

问题:

根据材料内容,请对该历史教师设计的三维目标内容予以评价。

32.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材料二:

课文摘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军政大员四散逃避。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l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