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15题,共15分)

1.

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与朗读情感表达时,举例说明汉语中儿化音具有表达亲切、喜爱情感,表示轻、微、小等意义的特点,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2.

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为学生推荐阅读鲁迅的同类体裁作品,以下作品适合用于推荐的是()。

3.

某教师在导读《伊索寓言》时,建议学生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并阅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或启示,学生收集成果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4.

教师在教授泰戈尔《金色花》时,指出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课后教师设置了一个“走进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阅读活动,希望学生去阅读文学大家作品以提升性情修养,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5.

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要求在综合性学习中实施,理解不恰当的是()。

6.

在教学雨果的文章《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之前,教师让学生先收集雨果和伏尔泰的相关资料,以下学生收集的资料内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下教师对“探究学习”的记忆与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8.

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古代称谓,比较其意义异同。以下是部分小组所整理的内容,其中有误的是()。

9.

以下是某教师教学《最后一课》时的板书设计,按照板书表达的内容分类,这一板书设计属于()。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冲刺试卷,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冲刺试卷5

10.

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11.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教材中有许多可挖掘的开放性教学因素。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学生的生活时空与思维时空纳入教学体系。这样做既可充实教材和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并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以课堂学习为基础,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一体。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演课本剧、开故事会、举办新闻发布会、自办小报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椐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组建朗诵、书法、写作等课外兴趣小组,或帮助学生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基于材料倡导的综合性语文教学,下列理解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12.

学习完《爱莲说》后,学生觉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发人深省,于是请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句具有深刻哲理的句子,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13.

学完《羚羊木雕》后,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线索”这一要素,带领学生对学过的文章中的文章线索进行归纳总结,以下总结正确的是()。

14.

阅读某教师《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请同学看一看,什么像“夕阳中的新娘”

生(全体):金柳。

师:像在何处

生1:垂柳,树枝弯垂也是羞涩的。

生2:都很漂亮。

师:是不是要注意一下“金”字

生3:夕阳给杨柳披上了金纱,新娘也是有婚纱、头纱的。阳光照下来,也像是金纱了。

师:好,有没有同学注意到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

生(全体):“柳”。

生4(恍然大悟):柳,留,是挽留诗人啊!

师: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

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师:嗯,金柳漂亮得像——

生(全体):夕阳中的新娘。

师: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生断然否定,但尚不能形成理由,片刻)

生5: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师:“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生6: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生笑)

生7: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

师:不仅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庞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以下对上述师生对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15.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问答题 (一共3题,共3分)

16.

携反省一起上路

反省是水,浇灌成功之树;反省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反省是灯,照亮人生之路。

——题记

①漫漫人生路,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是我一生的呵护。

②茫茫人海中,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比金钱更珍责。

③悠悠求学路,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

④我驻足在历史的长廊里,回首那曾经的里程。我庆幸,我选择了反省,我微笑,因为我携反省一起上路。

⑤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我发现爱我的人无处不在;因为它,我明白了错误的过去;因为它,我明白了应当怎样去谱写辉煌的人生之路。

⑥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我把朋友的真情永藏;因为它,我把老师的教悔铭记于心;因为它,我把父母给我的真爱好好珍藏。

⑦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我把地球母亲的呼唤记下;因为它,我懂得了怎样去呵护每一棵草,每一朵花。

⑧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一个新的自我逐渐长大;因为它,我的人生更加绚丽缤纷。

⑨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我才有理智之思、和谐之音、练达之举;因为它,我才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为今后更大的成功,真正聆听到金秋的琼浆玉液,品尝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⑩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隧,臻于完善;因为它,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因为它……

携反省一起上路吧,你会发现——

反省如水,冲走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污垢;

反省如火,焚烧了人与人之间仇恨的根苗;

反省如灯,照亮了人间的和谐之路。

携反省一起上路吧,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

后记:携反省一起上路,才能在上帝关上门后,发现他留出的另一扇窗。

问题:

1.请从第⑥⑩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⑨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2.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针对其缺点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17.

阅读八年级课文《海燕》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下列题。

环节一:多层诵读

(1)播放录音听读

学生凝神静听,用概括性语言说说听后的感受或描述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分组合作研读

①自由朗读课文。

②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完成如下任务:

A.用“”画出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说明暴风雨是如何变化的.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

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

C.海上其他的海鸟面对暴风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圈画出关键词,并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用“面对暴风雨,……心想:……”的句式表达。

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

(3)指导揣摩精读

①验收分组学习效果,指导朗读。

②《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

③思考:暴风雨渐次逼近的险恶环境对海燕形象的表现起到什么作用

④思考:体会写其他海鸟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感悟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的同时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对比反衬的写法。

(4)角色对抗演读(暴风雨VS海燕VS海鸟们)

学生起立诵读,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性方式之一。依据上一环节的分组,动员学生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诗歌语气、节奏和情感上的变化。

环节二:品味探究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第二步: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

师生共同明确: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第三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

示例一:“黑色的闪电”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的感觉,“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地飞翔、欢乐地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问题:

(1)评析“环节一”中设置多层诵读的作用。

(2)评析“环节二”中教师设置“三步”的目的。

18.

刘成章《安塞腰鼓》原文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

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研讨与练习

一、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短句,来营造激越的气氛。反复朗读全文,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出文章的气势。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这么强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三、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单元导语

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本单元重点: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对美的追求。体会文章准确而生动的词语,进一步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懂得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说话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了解民族文化中最朴实的一部分,用合理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描述与描绘,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

课文导语

舞!舞!舞!忘情地奔放,狂野地倾泻,西北汉予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宏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请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依据。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