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29题,共29分)

1.

()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

部分教师平时与学生缺乏交流沟通,不愿花力气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反映了这些教师的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是( )。

3.

下列作品和故事对应不正确的是( )。

4.

以下关于人物与其描述正确的是( )。

5.

有些边远地区的农村家庭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让女孩子没上完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这侵犯了未成年人的( )。

6.

下列哪一项不是“字体”对话框中的“字符间距”选项卡中的选项 ( )

7.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这句话说明,教师要( )。

8.

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下列选项中,用于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的称谓是()。

9.

赵、钱、孙、李四个人比谁的体重最重。已知:赵、钱的体重与孙、李的体重相等;当将钱、李互换后。赵、李的体重高于钱、孙的体重,钱的体重大于赵、孙的体重。如果为真,以下哪项为真( )

10.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交响曲创作大师,其中一位创作的交响乐将三者的风格特点创造性地结合了起来。这部作品是( )。

11.

刚参加完培训的张老师自费将培训资料复印给同事。并将自己的心得打印出来与同事分享。对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12.

关于Word的文本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3.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造成这种自然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 )的大量排放。

14.

某校学生陈功,性格内向,一次数学考试不及格,班主任王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说:“你还‘成功’呢,你干脆改名叫‘失败’吧,叫‘失败’多好,还是‘成功之母’。”关于王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5.

某中学组织春游,老师事先已反复讲了注意事项和要遵守的纪律,可高一某学生却对此置若罔闻,攀爬公园内标有“禁止攀登”告示的假山被摔伤。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应该负责的是( )。

16.

课堂上小花指出刘老师对于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刘老师恼羞成怒地说:“小花,你厉害,以后你替老师上课好了!”关于刘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7.

近年来,每到8月份,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纷纷“飞”到各位学子手中,一批批准大学生开始办起了“谢师宴”。众多高中教师也开始在各个酒楼“飞来飞去”。而今年6月14日。四川自贡市的33位教师、校长联名发出《致全市教师的一封倡议书》,倡议谢绝“谢师宴”。他们的这种做法( )。

18.

李某将一批教育经费优先配置给市内的五所重点初中,对于农村地区的初中则不予拨付教育经费,李某的做法( )。

19.

小敏毕业了,学校要求其支付50元毕业证费用才答应颁发给她毕业证书,小敏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述,小敏的行为( )

20.

十一期间,裘先生由于店铺生意太忙,招用了17岁的小康为他工作,小康非常开心,虽然每天工作14个小时,但薪资待遇非常优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21.

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教育机构是( )。

22.

家境贫寒的李老师向学生和学生家长出售自家种的西瓜,李老师的行为( )。

23.

下列选项中的概念关系,与“茶一铁观音”一致的是( )。

24.

在Excel中,为表格添加边框的正确的操作是( )。

25.

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名园的是( )。

2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提出,要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下措施不可采取的是( )。

27.

未成年人在收容教养期间,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 )教育。

28.

“四书”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它指的是( )。

29.

卢梭曾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卢梭之所以这样说是看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

问答题 (一共4题,共4分)

30.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确,怎样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写作的境界,就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本于准确地表达情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作。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使之用得合乎法则。因声求气。就是透过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

(摘自周振甫《文章例话(节选)》)

问题:

(1)在古文写作过程中“因声求气”应重点关注哪两个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文章认为应如何通过读书来提升写作能力请简要分析。

31.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收获一种“到凌云仍虚心”的可贵气质;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情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与圆满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自白龙《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问题:

(1)要实现精神刷新应做到哪两个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文章认为阅读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2.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的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摘自邓拓《不求甚解》有删改)

问题:

(1)“不求甚解”包括哪两个层面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文章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而构成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个个习惯。习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养成,经年累月影响着品德,展示着本性左右着成败。

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