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27题,共27分)

1.

贺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全体学生自费购买他指定的教学辅导用书。贺老师的这种行为()。

2.

下列希腊神话人物中,作为太阳神被人们接受的是()。

3.

下列选项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4.

下列选项中,对“丝绸之路”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5.

下列作曲家中,创作了《游击队之歌》的是()。

6.

图中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部分体育项目的图标,其借鉴的汉字字体是()。

中学综合素质,章节练习,文化素养

7.

下列选项中,未列入我国刺绣工艺中“四大名绣”的是()。

8.

王老师工作勤勤恳恳,每次上课都不辞辛苦地从上课讲到下课,但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这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王老师最应该反思的是( )。

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为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应当坚持的是( )。

10.

初中生姚某在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中,不慎造成腿部韧带拉断,对于姚某所受伤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是( )。

11.

关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构成, 正确的是( )。

12.

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基本前提是( )。

13.

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某中学决定开发一门校本课程,下列做法中恰当的是( )。

14.

李老师为了贏得学生的喜爱,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上,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李老师的做法表明他着重关注的是( )。

15.

下列关于我国义务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16.

赵某和林某离婚后,孩子冰冰经法院判决由林某抚养,后赵某经人介绍与王某结婚,在此案例中,应当对冰冰履行义务教育的是( )。

17.

某县因疏忽大意,未按规定对学校的体育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导致学生在上课时受重伤,在这一事故中,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应当依法给予( )。

18.

为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王老师经常查阅学生日记,王老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权利是( )。

19.

小海的家长给刘老师送来贵重礼品,拜托刘老师给小孩调换一个好座位,刘老师收下了 礼品并给小海调换了座位,刘老师的做法( )。

20.

符合教师与家长交往的道德规范的是( )。

21.

中考前夕,李老师得到了一套很好的复习材料,但他拒绝与其他教师分享。李老师的做法表明他( )。

22.

下列历史事件中,揭开中国全面抗战序幕的是( )。

23.

中国海洋从北到南排序正确的是( )。

24.

在Word中,可多次重复进行格式复制的操作步骤是( )。

25.

Excel中,利用条件“数学>70分”与“总分>350分”对考生成绩顺序表进行筛选后,显示的结果是( )。

26.

下列选择中,与“王静和李跃是军人”的判断类型不同的是( )。

27.

下列句子中,对并非“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理解正确的是( )。

问答题 (一共4题,共4分)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总统当选不久,记者采访他的母亲,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十分自豪。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的,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让我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1000字。

29.

今天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上课伊始,老师说:“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将用两节课学完。”说完,便转过身去板书,他刚写完课文题目,便听到有学生喊“报告”。“什么事?”老师问。“老师,我不同意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篇课文。”喊报告的那位同学站起来说。“为什么不同意呢?”老师和蔼地问。“我认为这篇课文虽然长,但语言比较好懂,即使有些难懂的句子,课文下面都加了详细的注解,而且我们按照您的要求预习了课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大部分同学应该基本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所以没有必要花两节课了。”老师听了该学生的解释后,便向大家问道:“你们还有谁赞成他的意见? ”结果同学们都赞成。于是老师说很好!我也赞成大家的意见,那么我们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篇课文吧!”同学们立刻发出了满意的欢呼声。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

30.

莉莉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弟,一直在班上借读。订教材时,考虑到她家里的经济条件以及马上要转回老家读书的实际情况,我没有为她订新教材,而是帮她找到了一套用过的教材。发教材时,有几个同学看到她的教材,不禁问道:“怎么新书上就写了这么多字?”“你的教材怎么是旧的? ”她以为是我弄错了,跑过来换新教材。我没多想,就当着大家的面讲明了原委。她嘟囔了几句,用力把教材扔进了课桌,我心里有一丝不悦,但也没计较。没想到下课后她气冲冲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当着许多同事的面,把教材甩到我的办公桌上,并说 道:“我不要你的怜悯。”我非常尴尬,一气之下,说了她“不仅不知恩图报,还不知好歹”一类的话。她当即哭了,一口咬定我歧视她,嫌弃她是农村来的,是在想法赶她走。

——摘自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学札记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评价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

31.

著名的汽车大王福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但他却很少捐款。他顽固地认为,金钱的价值并不在于多寡,而在于使用方法。他最担心的就是捐款经常会落到不善于运用它们的人的手里。有一次,佐治亚州的马沙.贝蒂校长为了扩建学校来请求福特捐款,福特拒绝了她。她就说:那么就请捐给我一袋花生种子吧。于是福特买了一袋花生种子送给了她。福特后来就忘了这件事情。没想到一年以后,贝蒂女士又上门了,交给了他600美元。原来学生们播种了当初的那一袋花生种子,这就是一年的收获。福特什么都没说,立即拿出600万美元交给了贝蒂。我赞赏福特的顽固,他的顽固中有一种对受施者的老辣调教。福特的担心绝对不是多余的,太轻易得来的金钱往往很难让受施者感受到金钱后面潜藏着的苦与智;我更赞赏贝蒂对点滴施与的至高的尊重,她带领孩子们播撒下的其实是足以证明他们有能力领受他人恩惠的资格。彼此的信任,为“慷慨”培植了一个堪慰心怀的伟大理由。我们时常赞美慷慨无私的捐助,尤其在意捐助数额的大小,以为一个数目所昭示的正是与这个数目等值等量的一颗爱心。我们很少见到捐助者与受助者相得益彰的完美辉映,更何谈双方心灵的深切契合?其实,善意是不能标价的,恩惠也不必承载过多的酬酢。懂得了善的真谛,受助者与捐助者通过对一袋花生种子的精妙阐述与透辟理解,灵魂获得了神圣的提升。

(1)文中论述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结合文章,对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精妙阐释”与“透辟理解”作简要分析。(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