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84题,共84分)

1.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以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是( )

2.

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

3.

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他们缺乏的意志品质是( )

4.

课外活动根据各学校、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或学生的个体意愿开展,说明它具有( )

5.

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是性格的()

6.

腼腆、暴躁、果断、优柔寡断这些描写的是人的哪种心理特征( )。

7.

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 )

8.

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9.

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就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 )

10.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11.

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提出此观点的人是( )

12.

《学记》中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

13.

游览黄山时见到一块石头,导游提示游客,此石头很像一只雄鸡,此景点叫作“金鸡叫天门”,于是越看越像。这主要体现了知觉的( )

14.

教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 )

15.

在古代西方教育中,倡导“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16.

在先秦古籍中,最早将“教”“育”用在一起的思想家是( ),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7.

通过后天学习获得语文、数学及其他科学知识内容的能力是( )

18.

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的是(  )

19.

“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画出最美的图画”体现了(  )。

20.

于1693年出版的《教育漫话》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  )。

2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  )。

22.

(  )是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接受的最主要的影响,是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占据主导作用的因素。

23.

进入新时期,我国最早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方针的是( )。

24.

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 )

25.

学生在学习弹奏钢琴曲的过程中,当练习到一定阶段时,常会感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停止了,这种现象属于技能学习中的 ( )

26.

下列选项属于胆汁质的是( )

27.

学生正在教室上课,突然一只小麻雀从窗边飞过,大家不约而同转过头去看,这种现象叫作( )

28.

1912年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是( )

29.

“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概念可以替代低级概念,使低级概念遗忘,从而减轻记忆负担。”这种思想和以下哪一种理论有关( )

30.

外语听力考试时,某学生全神贯注听录音,生怕丢掉一点信息,该生在参加听力考试时的注意类型是 ( )

31.

人的智力中处于稳步上升的智力是( )

32.

采用座右铭来激励学生属于( )

33.

将学习的成功、失败归因于个人内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 )

34.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从教育目的的理论角度来说,属于( )

35.

教育本来应该是促进民主、平等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上教育复制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这属于教育的( )

36.

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编排课程内容。这种组织方式属于( )

37.

尽管刺激对象不完整,但人们仍把一个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

38.

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

39.

把注重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教师领导风格称为( )

40.

以下情形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

41.

注意能够从大量信息中选择出少量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处理,这反映了注意的( )

42.

下列主要依靠心智技能完成的任务是(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黑钻押题,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黑钻押题

43.

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 )

44.

冬天洗衣服,乍洗很凉,过一段时间感觉也就不那么明显了,这是一种( )现象。

45.

某学校注重走廊文化的建设,旨在体现其教育理念,实现育人功能。在课程分类中,这属于(  )。

46.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47.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

48.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  )、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49.

“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是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这句话反映的观点是(  )。

50.

开学时,初一(5)班的赵老师为了了解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准备程度,运用作业、调查和测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评价。这种教学评价被称为( )。

51.

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52.

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 )

53.

人们在和他人接触时,有时会产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此时产生了( )

54.

在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安排教学内容,这是坚持了( )

55.

人在知觉过程中,能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进行概括,给予说明。这表明知觉具有( )。

56.

李老师在教《落花生》一课时,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该做什么样的人。李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

57.

以下现象中,表明感受性可通过练习而提高的是( )

58.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 )。

59.

“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始不能成”,这说明了( )

60.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关系繁杂。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新版的《红楼梦》往往会将其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图制作出来。这属于学习领域中的( )。

61.

下述表述中,不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精神的是( )

62.

小兰在从事学习任务时喜欢把一系列子问题组合起来,倾向于从全盘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小兰的认知方式属于( )。

63.

盲人可以依靠触觉识别人民币、盲文,可以凭着手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来判断路况,这是( )

64.

人们以词汇为凭借物,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类型是( )

65.

一个人在看戏时专注于精彩的剧情,直到散场时才发现邻座是他的一位老朋友。他和老朋友讨论剧情时能够清晰地描述出剧情中的细节,这反映了他在看戏时注意的( )

66.

李老师在教学中,常常会根据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学生创设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他遵循的理论是( )理论。

67.

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表明教育目的具有( )

68.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

69.

小月看到马路上有人随地吐痰,立刻产生厌恶的情感,这种情感属于(  )。

70.

学生小飞为人直爽豪迈,朋友众多,做事也很敏捷,但性格急躁,在与同学玩耍时,他常会因一些小事、误会而向同学发脾气。他的气质类型最可能为(  )。

71.

李强发现自己的观点和其他同学不一致时,也能坚持己见。其认知方式属于(  )。

72.

要学生关注历史与地理、化学与生物、数学与物理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属于学习迁移中的(  )。

73.

在德育工作中,要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建立“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这主要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

74.

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多种选择的冲突是(  )

75.

下列属于爱国主义教育德育内容的是(  )。

7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下列哪种情感?(  )

77.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春暖花开之际,写下伤感的《葬花吟》。这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

78.

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79.

“栽树莫伤树的根,育人莫伤自尊心。”这句话启示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遵循( )。

80.

章明在小学时品学兼优,但进入中学后,成绩明显下降,开始逃课、斗殴、沉迷网络。冯老师知道这些情况后,从多方面了解到章明发生转变的原因,并和他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一起为章明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冯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81.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说明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 )原则。

82.

李某在课堂上说话,扰乱课堂秩序,教师让其下课后到办公室。李某来到办公室后,教师先给他一颗糖,说:“这颗糖奖励你能遵守我们的约定,按时到来。”李某听后羞愧万分,主动向教师道歉并保证再不扰乱课堂秩序。案例中的教师表现出了出色的(  )。

83.

孔子提出的“力行近乎仁”的观点所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

84.

转学生小红在加入新班级之前总是担心不适应新生活,但进入新班级后,她深深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同学老师相处也非常融洽,甚至为自己能够进入该班而感到自豪。这体现了群体的( )。

问答题 (一共40题,共40分)

85.

简述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86.

人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根据人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以促进其发展。( )

87.

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88.

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89.

注意的分散就是注意的动摇。

90.

杜威强调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否认课程的组织要考虑教材的逻辑顺序。

91.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92.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有哪些?

93.

简述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94.

简述考试焦虑症的含义及治疗方法。

95.

一位物理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

老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铁重。”

老师:“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

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随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问题:

请从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的角度评析这位物理老师的做法。

96.

教学就是教师教的活动。

97.

动机越强,做事情的效率越高。( )

98.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99.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实质是学生“一般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100.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对立的,二者不可转化。

101.

人生来就有的典型且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性格。

102.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的职能在于使人健全的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103.

一般情况下,班级中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都起着正面影响,而非正式群体则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负面影响。

104.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05.

过度学习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

106.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内部动机。

107.

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个别差异,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同样水平。

108.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109.

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110.

简述教学的巩固性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11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12.

简述产生有意注意的条件。

113.

简述发达国家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114.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15.

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16.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117.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哪些

118.

材料一:在一次历史课上,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老师在讲课,听课老师入了迷,问这位讲课的老师准备了多长时间,讲课老师说:“我准备了一辈子,但这节课的准备只用了15分钟。”

材料二: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参(教学参考书),写份教案就是备课。

材料三:苏联一位著名的芭蕾舞大师,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当我正式登台演出时,我的劳动实际上早已完成了。”

问题: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的教学有何启发

119.

高三学生刘娜平时成绩很优秀,但在学校组织的第一次、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中,成绩大幅度下滑,从此她就开始惧怕考试。每当考试的前一晚,她就会失眠,失眠后总觉得身体不适,慢慢发展到只要进入考场就会肚子疼,以至于无法参加考试,到医院检查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刘娜向心理辅导老师吴老师求助,并讲述了她考试焦虑的原因。刘娜从小到大一直是家中成绩最好的孩子,一直被视为榜样,她也特别希望能以良好的成绩回报父母。但事与愿违,她在中考等重要考试中均以失败告终。想到即将到来的高考,她担心“历史”重演。吴老师根据刘娜的情况,先让她平躺在床上,然后说:“想象一下,你来到大草原,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吴老师让刘娜分析哪些情境下会出现考试焦虑,并与她一起将这些焦虑情境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等级,然后一一实施干预。最后吴老师告诉刘娜,导致考试失利的原因有很多,不要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自己的身上,要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慢慢地,刘娜的焦虑症状得到了缓解,也能够正常参加考试了。

问题:

(1)试阐述什么是考试焦虑,并结合材料分析刘娜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12分)

(2)针对刘娜遇到的问题,吴老师采用了哪些心理辅导方法?(6分)

120.

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同学常常表现为:温柔、和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应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自信,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同学则常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己见。

问题: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的积极与消极因素,而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121.

材料一:齐白石先生自幼家境贫寒,没有上学的机会,长大后做了木工,四十岁以后开始自学绘画,他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在画坛上独树一帜,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

材料二:王安石有篇文章《伤仲永》,说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五岁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方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问题:阅读材料,分析影响个体能力发展的因素。

122.

在一节数学课上,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之后,李老师让前后桌的每4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班级学生的座位是按照他们的身材高矮编排而成的)讨论“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同时,李老师告知学生:你们小组内部每一个人不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你们小组同伴的学习负责。学生立即讨论起来。

“晾衣架是三角形的。”

“我家空调下面的支架是三角形的。”

“我的风筝是三角形的。”

当学生讨论时,李老师适时介入、引导,促使学生畅所欲言。

问题:请运用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123.

顾老师班上有几个爱打篮球的学生和其他班的学生因为争夺篮球场地发生了冲突。在处理冲突时,顾老师想到,这几个学生最近在学业上也有些懈怠,比如总是迟到,上课爱说话,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顾老师想通过这一件事提升这几位同学的责任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于是顾老师让这几个男生组成班级纪律检查小组,负责监督班级学生的纪律。同时,让他们组织班级成员建立篮球队,代表班级参加篮球比赛。从此以后,这几个男生再也没有出现迟到、违纪的情况,而且班级的篮球队在学校也小有名气。

问题:

试分析材料中顾老师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运用的主要方法及其基本要求。(18分)

124.

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时,当场喝止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诧异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给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

问题: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德育过程的什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