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20题,共20分)

1.

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主导的诸多改革奠定了隋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2.

“钟鸣鼎食”往往用来形容贵族生活。考古发现的青铜乐器“钟”始见于周代遗址,可能存在于(  )。

3.

唐初,孔颖达等奉唐太宗之命编定的用于科举取士的官书是(  )。

4.

宋代学术思想活跃,流派纷呈,计其要者有蜀学、洛学、关学、闽学等,其中关学的代表人物是(  )。

5.

明代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是继“两税法”之后赋役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该法在全面推行前曾在南方部分地区试行,最早出现于(  )。

6.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在某些方面超出了当时中国人的认知水平,这主要体现在(  )。

7.

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最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清政府(  )。

8.

五四运动爆发后,国内很快出现亲俄“狂飙”和宣传社会主义的浪潮,研究系和国民党人的一些刊物也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引发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9.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因全面进攻解放区受挫而实行所谓“重点进攻”战略,集中兵力进攻(  )。

10.

1950年,人民政府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采取了对私营工商业的加工订货、向农民收购土副产品,用协商方式解决劳资纠纷等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任务是(  )。

11.

波斯帝国是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其灭亡标志着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取代波斯帝国的是(  )。

12.

“三世纪危机”后,罗马统治者利用基督教并使其成为帝国统治的精神支柱。标志教会与帝国政权合流的会议是(  )。

13.

13世纪中期至16世纪初,埃及大力推动对外贸易,在沟通欧洲与印度洋沿岸、东南亚、中国等的往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时期统治埃及的王朝是(  )。

14.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目的是(  )。

15.

推动欧共体由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防务实体的方向发展,使欧洲一体化产生质的飞跃的条约是(  )。

16.

印度列国时期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相比较,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

17.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文化成为人文艺术家乐于表现的题材。梵蒂冈宫系列壁画中,描绘古典哲学家聚集一堂的作品是(  )。

18.

判断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主要依据是(  )。

19.

下列能体现《独立宣言》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文件”的表述是(  )。

20.

“二战后”,为了同苏联争夺更广阔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建立美国控制下的冷战联盟体系,杜鲁门政府向亚非拉地区推行(  )。

问答题 (一共13题,共13分)

21.

“五卅运动”

22.

约翰·布朗起义

23.

徐光启

24.

《穿鼻草约》

25.

瓦窑堡会议

26.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7.

重商主义

28.

南北对话

29.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八月初四日,钦奉圣旨条画内一款:诸幹脱(为蒙古王公贵族经营商业与高利贷的西域商人)、商贾,凡行路之人,先于见住处司县官司具状召保,给公凭,方许他处勾当……经过关津渡口验此放行。经司县呈押,无公引者,并不得安下。遇宿止店户亦验引,明附店历,每上下半月。违者,止理见发之家,笞二十七下。

  中统五年八月初四日,钦奉圣旨画内一款:往来客旅、幹脱、商贾及责擎财物之人,必须于村店设立退防弓手去处止宿。其闵若有失盗,勒令本处巡防弓手立限根捉。如不获者,依上断暮。若客旅、幹脱、商贾人等,却于村店无巡防弓手去处止宿,如失盗,并不在追。

  材料二

  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冬十二月,立储位幹脱总管所……至元九年八月丁酉,立幹脱所……至元二十年五月己卯,立幹脱总管所。

——《元史》

  问题:

  (1)概述材料一中加下划线句子的大意。(10分)

  (2)简述材料所反映的忽必烈统治时期行商管理的背景和措施。(20分)

30.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威斯赫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假使西方国家团结一致,验收联合国宪章的原则,那么,它们推行这些原则的影响力将是巨大的,没有人会来冒犯它们。不过,假使它们四分五裂,在自己执行职责时手软,假使让这紧要关头的几年白白混过去,那么,我们大家确实都要在浩劫中被毁灭了。

——摘编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

  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针对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在和《真理报》记者谈话中指出:

  我认为这个演说是危险的行动,其目的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使它们难于合作……

  在美国也有朋友……

  丘吉尔先生的方针是进行战争的方针,号召同苏联进行战争……

  丘吉尔先生在这里是蛮横无理的诽谤莫斯科和上述的苏联邻邦……

  如果组织新的进军来讨伐东欧……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将像26年前一样被击败的。

摘编自《斯大林文选(1934~1952)》

  问题:

  (1)分析丘吉尔演说的主要意图。(9分)

  (2)概括斯大林谈话的中心内容。(9分)

  (3)概述丘吉尔演说的历史背景,及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12分)

31.

论述汉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形成。

32.

论述中世纪盛期英、法两国王权发展的异同。

33.

论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变化的背景、过程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