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某建制镇,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通便利,距市区80公里、县城50公里、临市20公里。镇域现状人口2万,镇区人口1.5万。规划到2030年,镇域人口达3.5万人,镇区人口2.3万人。

  该镇有一个四级公路客运站(见图4站址A),发送旅客500人左右,占地0.5公顷,位于老镇区中心,四周外围用地为商业用地,再外围是居住用地。公路方面,将现状公路客运站搬迁新建。理由是该公路客运站规模偏紧、秩序混乱、影响镇的形象。预测到2020年发送旅客1000人左右,拟建新站见图4站址B,仍为四级站,占地1.5公顷。

城乡规划实务,历年真题,201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实务》真题

【问题】

  1.分析该公路客运站主要旅客流向。

  2.该公路客运站搬迁新建理由是否充分?

  3.拟建新站有什么主要问题?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该公路主要旅客流向为南北向,依托过境公路向北联系市区,向南联系省城。

  2.该公路客运站搬迁新建理由充分。具体分析如下:

  (1)位于镇中心区,易造成交通混杂,影响区内交通。

  (2)现状没有发展余地,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理由:汽车客运站的选址要求包括:①与城市交通系统联系密切,车辆流向合理、出入方便。②地点适中,方便旅客集散和换乘。③远近期结合,近期建设有足够场地,并有发展余地。④有必要的水源、电源、消防、疏散及排污等条件。⑤站址不应选择在低洼积水地段,有山洪断层、滑坡、流沙的地段及沼泽地区。

  3.拟建新站存在主要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问题一:规划选址距离主要客流方向距离过远。

  理由:汽车客运站的选址要求其中包括:①与城市交通系统联系密切,车辆流向合理、出入方便。②地点适中,方便旅客集散和换乘等。该汽车客运站的主要旅客流向为南北向,因此规划选址距离主要客流方向距离过远。

  (2)问题二:在居住用地内选址不合理。

  理由:规划选址用地属于居住用地,因此将客运站选在居住用地不合理。

  (3)问题三:用地规模按四级标准建设,用地规模偏大。

  理由:根据《交通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T 6—2012)第3.0.3条规定,汽车客运站的站级分级应根据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划分,并应符合表3.0.3(见表2)的规定。另外,重要的汽车客运站,其站级分级可按实际需要确定,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当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超过25000人次时,宜另建汽车客运站分站。

城乡规划实务,历年真题,201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实务》真题

根据《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T 200—2004)第7.1.1条规定,车站占地面积按每100人次/日发量指标进行核定,且不低于“车站占地面积指标表”所列的计算值,规模较小的四级车站和五级车站占地面积不应小于2000m2。其中三级、四级和五级车站的占地面积均为500m2/百人次。发送旅客1000人时,车站的占地面积为:1000/100×500=5000(m2)。即0.5公顷,故拟建新站占地l.5公顷,用地规模偏大。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多选题

城市性质的概念内涵应当包括()。

  • A.城市的宏观区位意义
  • B.城市的微观区位意义
  • C.城市的地理位置
  • D.城市的主导职能
  • E.城市的内容
查看答案
多选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规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基于特定的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生产生活或方式和保护目标的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 )的最大合理规划的人类活动。

  • A.农业生产
  • B.水利工程建设
  • C.资源开发
  • D.国家公园建设
  • E.城镇建设
查看答案
多选题

下列关于新型城镇化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

  • A.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
  • B.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纳入城区,实现空间一体化
  • C.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培训成为专业特色镇
  • D.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
  • E.大城市周边地区通过撤县设区,快速提高城镇化率
查看答案
多选题

城市规划中社会调查所用到的相关数据、资料的种类大体上包括( )。

  • A.问卷调查数据
  • B.访谈资料
  • C.相关材料
  • D.统计数据
  • E.基础数据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有关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在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可以采用渠化交通加信号灯控制的方式
  • B.一般的平面十字交叉口可由交通警察来指挥
  • C.交通量较小的主干路交叉口可采用无交通管制的方式
  • D.交通量较大的快速路交叉口应设置立体交叉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