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100多年前,马克思这样阐述城市的集中性。然而,当“集中”到了一定程度,人口高度集聚的大城市开始遭受“城市病”困扰。在一般人印象中,北京堵车似乎是因为人口大量涌入、机动车增长过快造成的,于是,北京出台了限牌、限行等措施,但收效并不是很明显。
“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交通拥堵,东京市区汽车保有量早已突破800万辆,但因出行需求少、管理规范,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拥堵状况”,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说,长期以来,北京的政府部门、商业中心、公共服务机构在老城区高度集中,一圈一圈往外摊开,人口到郊区居住,这种“职住分离”的规划布局导致城市建设“摊大饼”。居住点、工作点、活动点分离,使人们的出行需求倍增。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和道路交通承载量不断加大,噪声、尾气四处弥漫,交通拥堵也已成为特大型城市普遍存在的“痼疾”,它所造成的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不仅是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障碍,而且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天一早都会有30万燕郊居民“跨省”到北京上班,晚上回到燕郊。这些人工作在北京,消费在北京,对他们来说,燕郊只是一张供晚上睡觉用的床。“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面粉出来……”这个“京漂族”用来形容挤公交上班之苦的段子,幽默中透出一丝辛酸,自嘲中带着一些无奈。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考察时曾强调:“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可谓切中现实之弊。事实上,城市发展中的规划失误、决策失误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发生过。不管是大城市也好小城市也罢,管理者都应当认识到,“以人为核心”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一以贯之的理念。若城市能由“摊大饼”转向“紧凑型”,城市功能分区能与交通实现有效衔接、融合发展,便可收紧出行需求、大幅缓解拥堵,由此还能扩大一座城市的人口容量。
“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城市规划先驱思想家帕特里克·格迪斯这段诗意盎然的话,抒发了对城市发展的美好憧憬。2016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发改委提出,北京地域空间有限,资源有限,要把解决北京的问题纳入到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打通发展的大动脉,用“大空间”解决“小空间”难以解决的问题。2014年数据显示,日本每百万人拥有5个城市,而中国每百万人仅有0.5个城市。5万常住入口是基本公共服务具有规模效应的底线.2014年,中国5万人以上的县城和大镇多达947个,这些县和镇均以非农产业为主,实现财政上缴,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完全具备城市实体运行的本质特征。有专家建议改革“设市制度”,归还其“城市”的法律地位,因为这将极大地解放并激发近千个中小城市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改善县域城市居住环境,增强区域性基础设施投资的乘数效应,缓解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并从区域源头减少进入大城市发展的人口,为解决“城市病”提供区域性解决方案。
时下,我国许多城市想追求的定位太高,想承担的功能太多,使城市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到2012年,全国有3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金融中心,几乎涵盖了主要的省会城市,其中也包括金融基础薄弱的西部城市。有意思的是,东北三省省会和大连市都提出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西北的乌鲁木齐、兰州和西安也都提出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E新区是个原本仅千余人的荒漠村落,如今这个地图上的新地名成为当地市政府耗资50多亿元打造的新城。但现在,这座新城仍是‘空城’。”业内专家举例,“一些并不具备其功能形成的其他关键因素、城市功能定位不清导致最后城市陷入无序发展状态中。”
从深层次看,我国的“城市病”还与政绩考核体系和政府官员管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段时间以来,在过于看重GDP指标的考核“指挥棒”下,一些城市重“项目”轻“承载”,争抢大型项目,拒绝产业外移;一些城市重“面子”轻“里子”,宏伟的摩天大楼与脆弱的下水道并存,一遇暴雨就会造成内涝和交通瘫痪;还有一些城市“亲商”有余“亲民”不足,商业地产开发往往超出规划强度,致使周边基础设施容量不足。城市华丽而赢弱,“城市病”也就不请自来了。
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现代化的标志,以迅速改变城市的形象,结果反而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我们几百座城市在同一时间,请了几十个外国设计公司的人员,这些人背着同样的图纸,在对这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市民追求毫不了解的情况下,抛出吸引领导眼球的一些建筑形式。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有历史价值的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意义非凡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逐渐消失。
有媒体撰文指出,我们还应关注“虚假”的城市化,即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关系不协调引发种种矛盾,造成严重的“城市病”。比如户籍、土地等体制长期僵化难以理顺,导致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低于空间城市化水平。与这种现象相关联的后果之一,是城市行政主体在未充分考虑城乡人口和资源统筹的情况下,有意或无意地将农民排斥在城市化进程之外,造成了两个难以完全融入城市的边缘化群体——农民工群体和城市中的失地农民群体。他们仅仅是在户口上成为“城市的一员”,却无法成为“城市人”,也就无法享受真正的城市居民能够拥有的社会保障。
根据“给定资料”,请归纳概括“城市病”的表现及成因。
要求:概括全面,原因分析合理。不超过350字。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城市病的常见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环境恶化、盲目扩张。具体原因为:一是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居民“职住分离”加大了出行需求,造成交通拥堵和城市污染严重,人们生活质量降低。二是设市制度有待商榷。城市数量少使得大城市承担过多发展压力,导致资源分布不平衡,人口过于集中、拥挤。三是城市功能定位不准确。众多城市定位太高,脱离实际,致使城市无序发展,甚至出现“空城”。四是管理方式不科学。部分官员过分追求政绩,大兴“面子工程”加重城市负担,盲目模仿和改造损害城市形象,破坏城市文化。五是城市超前发展。基础设施落后、城乡二元结构藩篱引发失地农民无家可归、难以融入城市等一系列问题,加剧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道德与法律不同之处,在于道德不属于社会规范、不具有规范性
- B.道德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 C.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 D.社会公德规范是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
- 查看答案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段话是荀子对道德起源的阐述。结合这段话的理解,下列关于道德说法错误的是:
-
- A.道德产生的根源在于人性本恶
- B.道德的作用是为了遏制人的欲望
- C.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 D.道德具备强制的约束力
- 查看答案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古至今,涌现出大量的朝代,这些朝代的发展证明了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规律;即朝代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繁荣发展”、到后期时,往往因为“宦官专政、外戚夺权、君主昏庸无能”等原因,而使得权力侧落、甚至一个国家走向灭亡。下列关于国家发展、灭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仍沿用汉的国号,并息兵养民开创“光武中兴”,标志着西汉灭亡
- B.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它是司马懿取代曹魏所建立的新政权
- C.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军擅长骑射、军事实力强大,在战争中战无不胜,如西夏、金、南宋、北宋等政权均是被元所灭
- D.明朝末年战争不断、农民起义相继发生,其中李自成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推翻明朝
- 查看答案
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来源有古代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也有来源于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下列成语中包含的历史故事时间最早的是:
-
- A.请君入瓮
- B.草木皆兵
- C.司空见惯
- D.滴水穿石
- 查看答案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事件,下列事件中发生的时间最早的是:
-
- A.商鞅变法
- B.文景之治
- C.牧野之战
- D.光武中兴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