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给定资料:

  2016年7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向社会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指导和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依法及时有效化解行政纠纷、自觉接受司法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989年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时,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因为它突破了计划经济年代的那种“官管民,民服官”的行政模式,要求“官”必须依法“管民”,而“民”(泛指自然人/法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服官”,甚至可以依法起诉(俗称“民告官”)。政府部门官员的情绪则远逊于“民”,或埋怨,或尴尬,或困惑,或漠视,甚或觉得一旦“民告官”,便是“官”的“耻辱”。几年后,态势有了明显的变化。诸多的行政诉讼案,民,不亢不卑;官,不惊不乍。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被告一方,即政府部门的首长或不愿、不敢出庭应诉,或出庭应诉却不“应声”,一言不发,形同虚设,或指派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到庭应付一下了事。

  时下行政部门延聘律师当自己的法律顾问,是常有的事,即使官司临头,临时寻找一位律师代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律师的代言并不能全然代表行政首长的职能。就法律知识、诉讼程序、现场应变、辩论能力而言,律师自然比行政首长厉害,但本部门的具体情况、本案件的症结所在以及应诉时将作何种“让步”、将有何种结局、将产生何种影响,这些唯有行政首长心知肚明,律师是无法越俎代庖的。行政首长在庭上所摆出的事实、所陈述的道理、所表示的态度,都不仅仅是一个言语的“分寸感”、法律的“适应度”所能替代和包括的。正因如此,行政首长应诉就显得极为重要。

  与民事诉讼一样,行政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在法律地位上是绝对平等的。“民告官”并不存在民众轻视甚或污蔑政府的意味,它是起用法律的手段来控告政府某些具体行政行为或抽象行政行为(“红头文件”)的不合法,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民告官”堪为民意、民声的极致,政府强化行政应诉,是一种对民意、民声的尊重。至于“民告官”是否有利、是否合法,则由法院来定夺裁决。

  人们常说:政府权力是“国之公器”。这是因为它是抽象的国家权力在日常生活中最具体、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其触角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直接护卫着公民权益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可能较易地侵害到公民的合法权益。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否存在乱作为、不作为而使得公民权益受到损夺,政府自己说了不算,得通过一系列的行政诉讼得出结论。行政诉讼常态化,可令政府决策、办事都以法律为圭臬,设若如此,建成法治政府将指日可待。

  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一个政治文明的国度,民众要信仰法律,政府更要信仰法律。政府信仰法律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自觉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法律监督,诸如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民间监督等,“民告官”是最为有效、最为坚挺的民间监督,因为从应然角度而言,它无疑受到司法机关的支持,以法律为强大后盾。

  “给定资料”提到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请根据“给定资料”指出:

(1)政府领导应诉的必要性;

(2)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义。

  要求:

(1)准确全面,分条作答;

(2)不超过300字。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政府领导应诉的必要性:一是利于真正落实《行政诉讼法》,维护民众合法权益。二是唯有政府领导了解具体情况、案件症结、如何让步、有何结局及影响,其摆出的事实、道理、态度才无可替代。

(2)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尊重民意民声。二是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三是有利于监督政府行为。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道德与法律不同之处,在于道德不属于社会规范、不具有规范性
  • B.道德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 C.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 D.社会公德规范是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段话是荀子对道德起源的阐述。结合这段话的理解,下列关于道德说法错误的是:

  • A.道德产生的根源在于人性本恶
  • B.道德的作用是为了遏制人的欲望
  • C.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 D.道德具备强制的约束力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古至今,涌现出大量的朝代,这些朝代的发展证明了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规律;即朝代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繁荣发展”、到后期时,往往因为“宦官专政、外戚夺权、君主昏庸无能”等原因,而使得权力侧落、甚至一个国家走向灭亡。下列关于国家发展、灭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仍沿用汉的国号,并息兵养民开创“光武中兴”,标志着西汉灭亡
  • B.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它是司马懿取代曹魏所建立的新政权
  • C.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军擅长骑射、军事实力强大,在战争中战无不胜,如西夏、金、南宋、北宋等政权均是被元所灭
  • D.明朝末年战争不断、农民起义相继发生,其中李自成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推翻明朝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来源有古代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也有来源于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下列成语中包含的历史故事时间最早的是:

  • A.请君入瓮
  • B.草木皆兵
  • C.司空见惯
  • D.滴水穿石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事件,下列事件中发生的时间最早的是:

  • A.商鞅变法
  • B.文景之治
  • C.牧野之战
  • D.光武中兴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