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数据泄露等新风险。法律人多主张积极立法、控制新风险。对于恶意利用技术的电信诈骗、网络色情、P2P非法集资等黑灰产业,各国都在严厉打击,我国也在不断出台新的法律以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在通过立法控制新风险之前,立法机关也应重视法律干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为创新企业减轻制度负担,避免敏感型立法过度干预产业革命。首先,信息技术的风险不能被夸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大降低了社会风险。一方面,新产业风险的危害性后果低于传统领域。例如,同样是财产犯罪,工业时代的主要方式是入户盗窃、街头抢劫,谋财常常害命。而网络时代的财产犯罪,主要是通过窃取个人数据实施网络诈骗,其危害往往限于经济损失。①另一方面,新技术产生风险的同时会消除传统风险,提升人类社会的安全性。例如,自动驾驶有风险,但与人工驾驶相比,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将让醉酒驾车、闯红灯、超速驾驶等交通事故的概率基本归零。同样,人工智能会带来机器杀人的风险,但同时也将大幅度降低人类在高危行业与高风险行动中的死亡率。其次,对新产业,法律适度的不作为也是作为,②如果对新产业风险过于敏感,积极干预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数字经济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法律不能跑在产业发展之前预设屏障。任何新产业都会带来新风险,法律在防范技术风险的同时不能过度干预产业发展。切不可产业未动,法律先行。例如,在人工智能产业还在萌芽之时,法律人已经在讨论如何防范“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等危险。事实上,汽车、电脑都是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机器的某一项能力超越人并不可怕,人类的运算能力被电脑代替,但人类马上会开发出新能力——设计算法。与动物不同,人类有强大的进化与改变能力,在传统能力被机器超越后,人类就会不断开发出机器没有的新能力。认识到这一点后,立法者就不必担忧“防止A、I控制人类”等伪命题,更不能超越产业发展的现状预设禁区从而阻碍技术发展。面对新领域,相关部门应当确立“技术没有原罪、创新没有边界”的理念,加快推进5G、区块链、A、I等新兴技术应用的速度,催生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法律应当制裁滥用原子弹的人,而不是禁止发明原子弹的技术。
③最后,立法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而非限制产业创新。随着“互联网+”加速与产业融合,中国数字经济规模
已达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大量立法的趋势不可改变。④但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早期,立法的价值取向是促发展、保创新。一方面,立法的目的是消除民间创新的禁区。2018年,美国特斯拉公司发射重型火箭并开展了探索火星的项目。作为民营企业,这会不会构成非法经营罪?站在国际竞争的高度,所有与高科技相关的产业都不应该有制度限制。立法应当实现公私企业同等享受政策优势和金融扶持,逐渐放开垄断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航天、通信、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立法不能“正确但无用”。例如,2018年生效的欧盟GDPR,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强化企业责任,虽然起到了保护个人隐私的效果,实现了政治正确与道德正当,但严重限制了欧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世界前20大互联网公司无一是欧洲公司就是明证。
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凡法始立必有病
- B.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 C.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D.强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凡法始立必有病”指凡是法律在刚制定时一定有不足之处,文章未提到法律在制定之初是否存在不足,排除;B项“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指应当根据事实,从中探求道理,而不能先划出道理的框框,用来限制事实,强调认识和研究必须实事求是。根据文段内容可知,法律应该根据当前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法律防范风险,不能跑在产业发展之前预设屏障,符合作者观点,当选;C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指在做事情前,要有计划,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好事情会被办砸,文章并未提及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提前制定计划,排除;D项“强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意为强使人做他们不能办到的事,即使有法律也不能实施;禁止别人做他们一定要做的事,即使有法律也不能执行。文章并未提到法律是否强制人们做事,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实验材料:
测量仪、天平、砝码、小车、塑料线、容器、滑轮等。
实验目的:
探究三个物理量H、M、F之间的关系(该实验中的物理现象仅由H、M、F参与作用)。
实验步骤:
(1)保持物理量M不变,测得H和F之间的一组实验数据如下:
(2)保持物理量H不变,测得M和F之间的一组实验数据如下: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以推测在H不变的情况下,M和F之间的关系是()。
-
- A.F和M成正比
- B.F和M的平方成正比
- C.F和M成反比
- D.F和M的平方成反比
- 查看答案
实验材料:
测量仪、天平、砝码、小车、塑料线、容器、滑轮等。
实验目的:
探究三个物理量H、M、F之间的关系(该实验中的物理现象仅由H、M、F参与作用)。
实验步骤:
(1)保持物理量M不变,测得H和F之间的一组实验数据如下:
(2)保持物理量H不变,测得M和F之间的一组实验数据如下:
本实验应用的实验方法是()。
-
- A.假设演绎法
- B.控制变量法
- C.模型类比法
- D.转换变量法
- 查看答案
实验材料:
天竺葵两盆、玻璃板两块、玻璃罩两个、1%氢氧化钠溶液、清水、酒精、碘酒、量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凡士林等。
实验步骤:
(1)暗处理:把两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将叶片中的淀粉耗尽。
(2)密闭处理:将一盆天竺葵和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放在玻璃板上,然后用玻璃罩将其罩住,再用凡士林涂抹玻璃罩和玻璃板的接触部位,使其密闭不透气,此装置为甲装置;将另一盆天竺葵和盛有清水的烧杯放在另一玻璃板上,然后用另一玻璃罩将其罩住,再用凡士林涂抹玻璃罩和玻璃板的接触部位,使其密闭不透气,此装置为乙装置。适当放置一段时间,将甲、乙两个装置同时移到阳光下照射。
(3)脱色:在阳光下放一段时间之后,从甲、乙两个装置中的天竺葵植株上各取下一片叶子A甲、B乙,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将小烧杯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为黄白色。
(4)染色:用清水漂洗后,把叶片A甲、B乙分别放入培养皿中,向叶片上滴加碘酒。比较A甲、B乙两片天竺葵叶子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
甲装置中天竺葵叶片A甲未变为蓝色,乙装置中天竺葵叶片B乙变为蓝色。
补充说明:
(1)甲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玻璃罩内的二氧化碳,适当放置一段时间,甲装置玻璃罩内就成为缺少二氧化碳的空气环境。
(2)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为蓝色。
以下哪项可以看作是对该实验结果的应用()。
-
- A.晚上尽量将卧室中的绿植移出
- B.山茶、桂花、白兰等喜酸性土的植物,不要喷洒碱性溶液
- C.从葛根、百合、芡实等野生植物中提取淀粉
- D.对塑料大棚中喷施二氧化碳,以促进大棚内蔬菜的光合作用,实现增产
- 查看答案
实验材料:
天竺葵两盆、玻璃板两块、玻璃罩两个、1%氢氧化钠溶液、清水、酒精、碘酒、量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凡士林等。
实验步骤:
(1)暗处理:把两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将叶片中的淀粉耗尽。
(2)密闭处理:将一盆天竺葵和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放在玻璃板上,然后用玻璃罩将其罩住,再用凡士林涂抹玻璃罩和玻璃板的接触部位,使其密闭不透气,此装置为甲装置;将另一盆天竺葵和盛有清水的烧杯放在另一玻璃板上,然后用另一玻璃罩将其罩住,再用凡士林涂抹玻璃罩和玻璃板的接触部位,使其密闭不透气,此装置为乙装置。适当放置一段时间,将甲、乙两个装置同时移到阳光下照射。
(3)脱色:在阳光下放一段时间之后,从甲、乙两个装置中的天竺葵植株上各取下一片叶子A甲、B乙,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将小烧杯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为黄白色。
(4)染色:用清水漂洗后,把叶片A甲、B乙分别放入培养皿中,向叶片上滴加碘酒。比较A甲、B乙两片天竺葵叶子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
甲装置中天竺葵叶片A甲未变为蓝色,乙装置中天竺葵叶片B乙变为蓝色。
补充说明:
(1)甲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玻璃罩内的二氧化碳,适当放置一段时间,甲装置玻璃罩内就成为缺少二氧化碳的空气环境。
(2)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为蓝色。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该实验想要验证的命题()。
-
- A.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
- B.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
- C.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
- D.环境中的pH值过高会让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
- 查看答案
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刘、陈共10名士兵分配到甲、乙、丙、丁4个哨所。其中,赵、钱、孙、李、周是通信兵,钱、吴、王能操控无人机,赵、李、吴、刘、陈有高原值勤经验。已知分配规则如下:
(1)每个哨所可以分配2~3名士兵,其中需要配备至少1名通信兵。
(2)甲、乙、丙哨所有无人机巡逻任务,均需要配备至少1名无人机操控员。
(3)丙、丁哨所地处高原,只能由有高原值勤经验的士兵值守。
如除甲、乙、丙、丁外,再增加1个没有无人机巡逻任务的平原哨所戊作为分配对象,且其他分配规则不变,那么在①赵和王、②郑
-
- A.0
- B.1
- C.2
- D.3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