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给定材料

材料1: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公民科学素质通常用公民科学素质指标(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简称CSL)来测量。它是综合性指标,由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三部分构成。

经国家统计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国共开展了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调查将“公民对科学的理解程度”作为核心指标,用以测算CSL值。一个公民如果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了,我们就将其视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数占全体公民数的比值,就是CSL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2010年进行的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大陆的CSL值为3.27%,比2001年有“明显提升”,但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年前的水平。另据报道,我国和美国曾同时公布了截止到2007年年底的CSL值,当时美国为25%%,我国只有2.25%。

材料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2012年9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北京公众科学素质达标率超过12%”。2013年9月11日,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签署了《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协议》,提出的共建目标是:北京市到2015年实现本辖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3.04%。

北京市于1997年首次开展全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据悉,1997年全市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为4.0%,2002年增至6.6%,2007年达到9.2%,2010年升至10.0%。在2010年全国公民科学素质省市排名中,北京市位居全国第二,略低于上海。

调查还显示,虽然不少市民表示对科普感兴趣,但多数人只是口头说说,仅有两成左右主动参观过“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这也说明当前的科普活动对公众仍然吸引力不够。市民对“医学与健康”感兴趣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方面的科技信息,是排在第二位的“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的1.77倍;“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遗传学与转基因技术”、“天文学与空间探索”等与生活距离较远的科技发展领域,市民并不关心。

材料3:

200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确定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方针,明确提出了“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为确保到2015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的目标,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推动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深入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提供强力保障。三是做好重点人群工作,扎实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大力组织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努力提高城镇居民、青少年、农村妇女、边境地区群众等重要群体的科学素质。四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大力提升科技传播能力。五是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3年,中国科协先后与北京、山东、江苏等20个省级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协议》。与此同时,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等省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了政府考核工作中。有些省级政府还分别与其所辖市县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其所辖地区“十二五”末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值和科普经费保障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材料4:

华罗庚是一位当代自学成才的蜚声中外的数学家,是中国理论数学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研究涉及多元复变函数、数论、代数及应用数学几个领域。华罗庚一共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著有10部专著(其中8部在国外出版,有些被译成俄、日、德、匈、英等文字),由于其成就杰出,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德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在研究之余,华罗庚坚持从事科普活动,一共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他还是中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的首倡者和主导者,从1956年至1979年,在中国倡导组织了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为指导这个活动,他还亲自为中学生写过5本通俗易懂的小册子。

材料5:

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科普工作提到国家兴旺和民族强盛的战略高度。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出台,明确规定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科普方面的职责,提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科普工作的推进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80.84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23.42万人,占科普人员总数的12.95%。也就是说,加上兼职人员,全国每万人口中拥有的科普人员仅为13.55人(2009年全国科普兼职人员人均投入作量为1.46个月)。

“我们要号召科技战线的人员都投入到科普工作第一线去,研究怎么将科普工作、科学道德和社会的道德精神建设结合起来。”某专家向媒体这样表示。

材料6:

某专家发表文章说,文革前,由于多年科学常识的普及和反对封建迷信的教育,虽然在民间可能残留一定的迷信观念,但是至少在人们的行为和思维上,这种东西基本没有什么市场。文革结束后,原来的极“左”政策得到迅速纠正,但与此同时,一些宣扬封建迷信的东西也死灰复燃。

文章中提到,气功本是我国传统文化优秀宝库中的一部分,但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科学介入得不够,气功中很多超乎实际的功能被无限夸大,为一些骗子行骗开了绿灯。再往后,迷信的东西逐渐泛滥。算命、看相、风水、卜卦等活动,一一浮现,像野草一样疯长。某些高校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提出要开风水课,说这不是迷信。

文章指出,现在不要说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们,就是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迷信意识严重,迷信行为甚至成为一种时髦。他们的行为,丝毫都没有体现出他们受过科学教育。这让人感到很困惑。

材料7:

某省的调查显示,目前该省农村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1%,即100人中有2.1人达标,比城镇公民基本科学素养2.8%的比例低0.7个百分点。有65.03%的农民认为科学知识重要,有农业科普方面的需求,他们中多数人受惠于农业科技,并通过农业科技发展起致富项目。认为科技知识一般或不重要的,占34.97%,他们觉得科技太深奥学不会,或是没钱学不起、学得起用不起。

电视、广播和互联网是该省农民了解科技知识最主要的三种渠道,比例分别为45.71%、17.40%和12.70%,而通过报刊了解的较低,只有9.51%。农民最喜欢的交流方式是“农科110”,接近60%的农民认为打电话询问专家既清楚又方便。“专家大院”虽然是近几年才开展的便民活动,但还是有37.0%的人爱向专家问长问短。

在科普知识的内容方面,有47.90%的被调查者认为重点应放在特色经济上,指导发展高效农业;有38. 80%的农民希望重点放在大宗农作物上。

材料8:

某报记者对全国部分媒体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开展科学报道的媒体相对较少。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晚报等,几乎都没有设置科学新闻版面。这些报纸一般都有专门的时政记者、娱乐记者、体育记者和财经记者,但鲜有科技记者。报纸上即使有科技新闻,一般也是安排在比较靠后的版面,篇幅不大。

就图书而言,国家每年印刷的科普图书数量并不算少,但与百姓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国内却出不来一套能够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包罗万象、融汇古今又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百科全书。

该记者指出,广大科技人员本应是科普工作的依靠力量,是科普作品的源头,但目前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热情不高,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从事科普创作20余年的某教授坦言:“写科普作品无名,科普既不能当研究成果,不能为提职添砖加瓦,也没有多大的经济效益。现在的科技工作者,大部分人都对科普创作不感兴趣。”

该记者还指出,“用大众语言把科学问题讲清楚很难,并不是所有科研工作者都适合做科普工作者,我们需要更专业的科普工作者。”

材料9:

近年来,每一个成为热点的科普话题,几乎都是由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引发的,诸如“非典”的肆虐,让公共卫生及健康教育成为热点;日本核事故及所谓中国出现的“盐荒”,也再次掀起一波与核相关的科普宣传;近期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又使人们对添加剂倍加关注……与此同时,诘问之声不断:从三聚氰胺、绿豆治病到食用盐脱销、西瓜膨大剂,为什么总是在食品等安全问题发生后,专家学者才出来解答?为什么科普工作总是滞后?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公众急切想要了解相应的科技知识、消除不必要的恐慌,但与此同时,科学家的声音却十分微弱和迟缓。对此,一些人认为,“这与我国普遍存在的轻科普现象有很大的关系。”……

材料10:

高考期间,网络上大量转载“丢准考证”的消息,这是网络骗子在利用人们“助人为乐”的心理进行电话吸费诈骗;热点事件中,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现场照片”,其实大部分是陈年旧图,事后证明此类信息多为子虚乌有;诸多反复出现的“生活小窍门”“养生知识”,其实已被权威机构证伪……

2013年8月1日,在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首都互联网协会的指导下,6家网站共同发起的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集宣传、教育、举报、公示、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一上线即整合汇集数据10万余条。前述的网络谣言、不实信息,被一一呈现,轮流曝光。

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还有一大使命一一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增强平台互动性,陆续推出谣言有奖举报、谣言分级评估、防忽悠互动游戏、谣言识别测试等特色栏目。此外,还将依托“谣言粉碎报告”、“谣言识别测试”等素材,制作辟谣社区宣传册,加大对非主力上网群体的辟谣知识普及力度。

材料11:

在2010年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中,相对于劳动人口,大学生群体的CLS值相对较高。但近年来,媒体报道的一些高校学生的迷信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是星座占卜。学生中流行用星座占卜来预测运程、解说个性,不少学生对星座占卜中所谓的幸运日、幸运数字和幸运色痴迷。二是算命。一份调查显示,“有点相信”、“很相信”网上算命的学生分别达到了41%和5%。此外,还有11%的学生表示遇到某些难以决定的事,会以网上算命为决定依据。三是烧香、膜拜,佩带护身符。遇到考试、升学、求职等问题的时候去烧香拜佛,乞求神灵的保佑。不少学生佩带护身符,以求得平安。再比如有段时间,不少大学生到北京卧佛寺烧香,他们竟然能将“卧佛寺”跟英语“office”(“办公室”的谐音)联系在一起。

对此,一位专家评论说,“过去说科普,我们总是在说发了多少书,做了多少讲座,搞了多少活动。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发达,获取科学知识比以前要容易许多。当前,公众特别缺乏的是科学精神,这是科普工作更应当关注的。”

材料12:

2013年6月20同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上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太空授课由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10时04分,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地面课堂开始上课,师生们共同观看了讲述航天员太空生活的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10时11分,地面课堂建立与天宫一号的双向通信链路,太空授课正式开始。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上的师生们进行了互动。据统计,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组织了收听收看。

对于此次太空授课,很多网友表达了欣喜之情。网友“流弊”留言道,“多有意思的太空一课,久别课堂的我也享受了美妙的一刻!还可以让更多孩子对宇宙和太空产生兴趣!”网友“杨街之”说,“直播太空授课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灵。它将激发许多孩子的潜在兴趣和探索热情,未来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宇航员就从他们中产生。”网友王康景说,“以前总是在国际空间站里看到这些有趣的东西,如今我们国家自己也可以做到了。这只是开始。”

材料13: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等12个机构启动“2061计划”,致力于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升国民科学素质。之后,美国科学教育界又着手制定了全美科学教育标准,界定了科学素质,确定了本国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并特别强调工程/技术教育、环境教育、健康教育;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和学习标准;提出了多阶段实施的计划及其策略。美国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的主要实施途径有三种:一是学校教育;二是社区教育:三是公司继续教育。

英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主要实施途径有两种:一是学校教育,包括科学课程、设计与技术课程等。政府规定,在学段三之前,学生都要学习科学课程;学段四时,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学科或双学科科学课程。

二是非学校教育。非学校教育中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施,主要通过政府、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某些基金组织、企业、社区以及各类媒体、博物馆、图书馆等进行。公民参与是英国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

印度于1988年开始实施“国家素质行动计划”(National LiteracyMission,简称NLM)。该运动获得了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NOMA素质奖。自成立之日起,印度“国家素质行动计划”就采取措施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促使志愿者组织在国家素质运动中发挥作用。NLM对在其议程下发起的成人教育项目强调严格的监督和系统的评估,并制定颁发了有关项目过程、最终结果的评估条例及项目资助比例,在NLM项目中,中央和邦政府对一般地区的资助比例为2:1。

加拿大于1987年专门成立国家素质秘书处,负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秘书处的工作目标主要是开发学习资料和方法,改进申请项目的途径与范围,增大项目受益面及加强科学素质建设协调与资源共享等。秘书处还与省一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商业和劳工组织等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加拿大素质建设。

材料14:

焦裕禄只有4年小学文化程度。1953年,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的焦裕禄,硬是通过刻苦学习弄懂了工厂生产的相关专业知识:1956年,他被任命为车间主任。为了试制国内尚且没有的重达108吨的大型卷扬机,他住在车间,吃在机器旁,带领工人夜以继同、合力奋战,攻克一个个难关,终于试制成功了直径4米的卷扬机。1962年12月,焦裕禄调任兰考县任县委书记。焦裕禄刚到兰考时,兰考风沙为害甚烈,他为治沙费了不少心血。他在张庄调研时听说村里有一座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封固的,几年来一直没让风沙搬走。焦当时就把坟主人找来,坟主人说他先用沙土封,然后把沙土底下的胶泥挖出来,盖在坟上,这样无论刮多大风,坟都没动过。随后焦就搞了一个封固沙丘的实验,十九小时封固了一个30亩大小的沙丘,后来,焦总结出三条治沙经验:①翻淤压沙,立竿见影;②育草固沙,当年见效。③选林固沙,这是百年大计。这三条经验都是他在精心调研过程中向当地群众虚心学来的。

焦治理盐咸地的经验也来自群众,他在乡村走访时发现,有一家农户种的菜比其他人都要好得多,就连忙向这家农户请教。原来,这家农户只是种菜时对盐碱地进行了较深的翻整。焦在这家农户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摸索,最后确定了在盐碱斑处挖深沟,将挖出的土堆在两边,经太阳暴晒后,再回填,同时加入杂草,然后灌水、洗盐压碱来改良。从此兰考人民治碱有了良方。

第三题、3.阅读给定材料,结合实际,请就如何解决大学生等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的迷信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要求】建议合理可行,内容全面、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 (20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大学生等受过高等教育群体出现迷信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科学介入不够、反对封建迷信的教育不足、科普工作对科学精神缺乏重视等。建议如下:

①政府:加大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丰富科普内容,增强吸引力,营造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氛围,培养公民的科学精神,将科普工作与科学道德精神建设相结合;完善科普工作政策,形成激励机制,打造专业科普队伍,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普积极性;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提升科普传播能力。

②高校:重视对教师、学生的科学教育工作,科学设置课程,严格区分科学、文化与迷信的界限;

③民众:坚定科学信仰,加强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淡化功利倾向。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根据本文,一致性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过程复杂
  • B.系统偏差
  • C.主观因素影响
  • D.评价标准不唯一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根据本文,下列哪种情况中可能存在一致性悖论:

  • A.检测站对某公司生产的所有新车及使用5年以上的旧车分别进行了尾气检测,检测结果为该公司生产的新车均达到尾气排放标准
  • B.低空跳伞世界级选手辛普森有2000次高空跳伞和1400次低空跳伞的经历,但是,他的第1401次低空跳伞,因降落伞未打开而以失败告终
  • C.两个城市的两位彩民凭借机选票分享一等奖两注,这两张在同一分钟购买的彩票,不仅中大奖那注号码一致,没中奖的两注机选号码也完全一致
  • D.在欧洲殖民者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曾经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后来欧洲人登陆澳大利亚后,一上岸竟发现有黑色的天鹅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第5段中“正因于此”的“此”,指的是:

  • A.加密技术判断过程的错误率并不可能达到2的负128次方
  • B.除宇宙射线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引起计算机的系统误差
  • C.上述加密技术的判断过程是在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 D.出现计算机故障的概率高于加密技术判断过程的错误率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如果要论证在指证嫌疑人的过程中不存在一致性悖论,则需要补充下列哪一组证明:

①所有证人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②所有证人都在犯罪现场看到了嫌疑人

③该名嫌疑犯在犯罪发生时的确在场

④该名嫌疑犯曾经犯过同样的罪行

⑤所有照片都体现出了嫌疑犯独有的外貌特征

⑥警察以同样方式对所有证人展示照片

  • A.①②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文中有3处画线部分,将以下3句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是:

①每个证人都曾经被犯人劫持为人质

②证人中有一个人与其他人的意见不合

③证人们都只在犯人逃走时匆匆瞥了一眼

  • A.①②③
  • B.②③①
  • C.③①②
  • D.②①③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