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水肿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1)风邪袭表: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火热内攻,损伤肺脾,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3)外感水湿: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时间过久,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水无所制,发为水肿。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因生活饥馑,营养不足,脾气失养,以致脾运不健,脾失转输,水湿壅滞,发为水肿。

(5)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亏虚,膀胱开合不利,气化失常,水泛肌肤,发为水肿。或因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久病产后,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2.病机 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水肿的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阳水可转为阴水。反之,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呈现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其次,水肿各证之间亦互有联系。阳水的风水相搏之证,若风去湿留,可转化为水湿浸渍证。

水湿浸渍证由于体质差异,湿有寒化、热化之不同。湿从寒化,寒湿伤及脾阳,则变为脾阳不振之证,甚者脾虚及肾,又可成为肾阳虚衰之证。湿从热化,可转为湿热壅盛之证。湿热伤阴,则可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此外,肾阳虚衰,阳损及阴,又可导致阴阳两虚之证。最后,水肿各证,日久不退,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则水肿每多迁延不愈。

【诊断要点】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类证鉴别】

1.水肿与鼓胀 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2.水肿阳水与阴水 水肿可分为阳水与阴水。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之风水、皮水多属此类。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金匮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辨证论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病机概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剂:越婢加术汤加减。

常用药物: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等。

2.湿毒浸淫证

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病机概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物: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

3.水湿浸渍证

主症: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病机概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剂: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物: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陈皮、草果、桂枝、白术、猪苓、泽泻等。

4.湿热壅盛证

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病机概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剂: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物: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等。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主症: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病机概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剂: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物: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等。

2.肾阳衰微证

主症: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病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剂: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等。

3.瘀水互结证

主症: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病机概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预防与调护】

1.避免风邪外袭。外感风邪是水肿发生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为防止风邪外袭,病人应注意保暖;感冒流行季节,外出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场所;居室宜通气,经常用食醋熏蒸,或用艾叶消毒香焚点,进行空气消毒。长期水肿病人卫表多虚,应参加体育锻炼,常服玉屏风散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防止水湿外侵。生活环境潮湿者,宜迁居干燥处,平时应避免冒雨涉水,或湿衣久穿不脱,以免湿邪外侵,造成水肿发生。

3.注意调摄饮食。水肿病人应忌盐,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3~4g),肿退之后,亦应注意饮食不可过咸。若因营养障碍而致水肿者,不必过于忌盐,饮食应富含蛋白质,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4.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水肿病人水液潴留肌肤,皮肤绷紧,容易破损,此外,水肿病人长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皮肤容易生痤疮,故在洗澡时防止擦伤皮肤,避免抓搔肌肤,以免皮肤感染。对长期卧床者,皮肤外涂滑石粉,经常保持干燥,并定时翻身,以免褥疮发生,加重水肿的病情。

5.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水肿期间,应严格记录出入量,每日测量体重,以了解水肿的进退消长。若每日尿量少于500ml时,要警惕癃闭的发生。

6.坚持治疗,定期随访。水肿患者若已治愈,仍应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若脏气已伤,未能治愈,必须长期治疗,以期延缓病情进展,保持相对健康,尽量带病延年。

7.劳逸结合,调畅情志。患者应起居有时,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调摄情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唇腺属于

  • A.纯浆液性腺
  • B.纯黏液性腺
  • C.混合性腺
  • D.以浆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
  • E.以黏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腭腺属于

  • A.纯浆液性腺
  • B.纯黏液性腺
  • C.混合性腺
  • D.以浆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
  • E.以黏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舌下腺属于

  • A.纯浆液性腺
  • B.纯黏液性腺
  • C.混合性腺
  • D.以浆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
  • E.以黏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原是

  • A.EBV
  • B.CMV
  • C.VZV
  • D.HSV-1
  • E.HSV-2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产生IL-2和IFN-γ,介导炎症反应

  • A.Th1细胞
  • B.Th2细胞
  • C.Tc细胞
  • D.NK细胞
  • E.巨噬细胞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