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宪法的渊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我国宪法部门既包括宪法典,也包括宪法性法律,在各自的领域均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B.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判例不是宪法的渊源,所以宪法判例不是我国的宪法渊源
- C.我国《宪法》没有明文规定国际条约的宪法地位,所以我国不承认国际条约的宪法渊源
- D.英国采用不成文宪法,属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考点】宪法的渊源
只有宪法典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故A项错误。宪法判例确实不是我国的宪法渊源,但并不是在所有成文宪法国家,宪法判例不是宪法渊源。故B项错误。C项前半句正确,但根据国际惯例,我国也承认相关国际条约的宪法渊源地位。故C项错误。英国作为不成文宪法国家的典型,不存在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只存在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国画大师李某欲将自己的传奇人生记录下来,遂请作家王某执笔,其助手张某整理素材。王某以李某的人生经历为素材完成了自传体小说《我的艺术人生》。李某向王某支付了5万元,但未约定著作权的归属。该小说的著作权应当归谁所有?
-
- A.归王某所有
- B.归李某所有
- C.归王某和张某共同所有
- D.归王某、张某和李某三人共同所有
- 查看答案
2013年3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签发了一张银行承兑汇票,汇票金额10万元,到期日为2013年6月1日,付款行为A银行。2013年3月10日乙公司将汇票背书转让给丙公司,并在汇票上记载“丙公司货到验收合格后票据权利转移至丙公司”。汇票一直未被提示承兑,2013年3月15日丙公司工作人员不慎将汇票遗失,2013年3月16日丙公司向A银行通知挂失止付,2013年3月17日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2013年3月18日法院决定受理申请。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乙公司背书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背书行为无效
- B.背书行为无效,所附条件具有民法上的效力
- C.背书行为有效,所附条件不具有票据法上的效力
- D.背书行为及所附条件均具有票据法上的效力
- 查看答案
2013年3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签发了一张银行承兑汇票,汇票金额10万元,到期日为2013年6月1日,付款行为A银行。2013年3月10日乙公司将汇票背书转让给丙公司,并在汇票上记载“丙公司货到验收合格后票据权利转移至丙公司”。汇票一直未被提示承兑,2013年3月15日丙公司工作人员不慎将汇票遗失,2013年3月16日丙公司向A银行通知挂失止付,2013年3月17日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2013年3月18日法院决定受理申请。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如公示催告期满,无人申报权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法院应作出除权判决
- B.经丙公司申请,法院作出除权判决
- C.除权判决公告之日起,丙公司有权要求A银行付款
- D.除权判决公告之日起,丙公司有权要求甲公司另行制作同样的汇票交付自己
- 查看答案
2013年3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签发了一张银行承兑汇票,汇票金额10万元,到期日为2013年6月1日,付款行为A银行。2013年3月10日乙公司将汇票背书转让给丙公司,并在汇票上记载“丙公司货到验收合格后票据权利转移至丙公司”。汇票一直未被提示承兑,2013年3月15日丙公司工作人员不慎将汇票遗失,2013年3月16日丙公司向A银行通知挂失止付,2013年3月17日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2013年3月18日法院决定受理申请。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如汇票丢失后,丙公司拟采取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丙公司提供相应担保请求甲公司补发汇票,甲公司拒绝,丙公司有权起诉要求甲公司补发汇票
- B.丙公司提供相应担保请求A银行付款,A银行拒绝,丙公司有权起诉要求A银行承担票据责任
- C.丙公司起诉的,应向法院提供相当于汇票金额的担保
- D.以上都对
- 查看答案
2013年3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签发了一张银行承兑汇票,汇票金额10万元,到期日为2013年6月1日,付款行为A银行。2013年3月10日乙公司将汇票背书转让给丙公司,并在汇票上记载“丙公司货到验收合格后票据权利转移至丙公司”。汇票一直未被提示承兑,2013年3月15日丙公司工作人员不慎将汇票遗失,2013年3月16日丙公司向A银行通知挂失止付,2013年3月17日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2013年3月18日法院决定受理申请。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如在公示催告期内,张某持该汇票向人民法院主张自己是票据权利人,汇票上显示丙公司将汇票背书转让给张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法院应裁定中止公示催告程序
- B.法院应裁定终结公示催告程序
- C.法院应在公示催告程序中直接审理张某与丙公司的纠纷
- D.法院应并案审理张某与丙公司的纠纷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