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详情

2021高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押题密卷1

开始做题

试卷预览

问答题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各慈善组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通过这次疫情的检验,反映出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中,慈善力量的地位和作用还未完全发挥;个别慈善机构在组织协调、统筹发挥慈善力量方面还存在短板。

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支持力度?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第一,提高全社会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要深入领会并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统一认识, 转变观念,从社会第三次分配的高度,将慈善事业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激发慈善组织和社会大众参与慈善、奉献爱心的热情,充分调动蕴藏在社会大众之中的巨大慈善正能量。在具体工作中要进一步改进对慈善行业的监管理念和方式,将鼓励支持、协调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作为监管工作的基本理念与出发点,在此基础之.上再强调依法规范、从严管理。监管方式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不断增强监管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科学安排。

第二,进一步加大慈善事业法治化的力度。《慈善法》出台以来,我国慈善事业法治化逐步进入新阶段,但依法行善、依法促善、依法治善,全面推进慈善法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如慈善组织在国家重大公共事件中的法律地位还不甚明确;与《慈善法》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落实《慈善法》规定的慈善事业信息公开方面的要求尚缺乏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等,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第三,进一步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力度。我国慈善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正是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慈善促进政策。今后的加快发展,依然有赖于国家的促进措施和政策激励力度的加大。

第四,进一步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制度性激励力度。志愿服务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和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生力军。因此,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正能量,提高志愿者的荣誉感和获得感,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第五,进一步弘扬慈善文化,营造慈善事业,发展良好社会氛围。如积极推进慈善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努力营造全民慈善氛围;用党中央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精神引导社会舆论,宣传部门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舆论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宣传慈善事业发展的正面典型和积极贡献,树立慈善事业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问答题

林先生是独子,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是独子,所以母亲相当宠爱他,林先生在校时爱玩,成绩不好,只考到了一所职校。毕业后,林先生在一家工厂担任工人时,认识了比他小三岁的太太,并且在25岁的时候结婚。婚后两年,他的母亲去世,只留下一点钱。目前林先生已经三十岁,仍旧在工厂当工人,生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太太因为娘家在外地,加上孩子出生后无力承担保姆费用,所以太太就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去年林先生贷款30万元买了一间房子,所以林先生被太太逼着晚上还要做兼职,以便有额外的收入来补贴家庭,夫妻时常会为了家庭琐事发生一些口角。最近由于经济不景气,三个月之前工厂辞退了林先生,这使得林先生除了一方面在找工作之外,晚上的兼职需要工作到更晚。同时林先生也在邻居的介绍下到街道的社会救济所申请补助。在接案会谈中,林氏夫妇给人的初步印象是木讷、无助、刻苦与忠厚老实的个性。由于林先生和太太有家产和工作能力,不符合社会救济的条件。有一天林太太向工作者提及林先生管教子女上的问题,由于林先生忙于上班兼职,与孩子相处时间少,孩子都相当怕林先生,再加上林先生感慨过去没有好好念书,以至于学历低而只有微薄的薪水,因此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给予相当大的压力和期望。最近小学二年级的大儿子考试有两门不及格,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第二天没有去上课。所以林太太打电话请求社工救助。当社工与林先生联系时,林先生也知道大概是什么事情,很快就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力感,希望社工能帮助他们。

问题:

1.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的你,请对林先生的问题进行分析。

2.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你认为你该如何作出干预,请列出简要的干预要点。

3.在为林先生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些什么?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通过案例,我们发现林先生的问题大致如下:

(1)个人方面:独生子且从小受宠,文化水平较低且能力一般,存在诸多非理性思想,并有低自尊表现,感到内心的痛苦和无力感。

(2)家庭方面:和妻子容易为家庭琐事发生口角,夫妻感情略有摩擦;在对待孩子教养方面,缺乏教养孩子的能力和技巧。

(3)生活方面:刚被辞退工作,正在寻找新的职业,同时面临繁重的兼职工作;个人能力较差,赚钱不易,且一人承担抚养家庭的重担。

2.对于案主可以采取如下的辅导策略:

(1)深入访谈,和案主一同分析和寻找问题的根源,寻求处理个人心理问题方面的辅导策略。

(2)对林先生和林太太进行婚姻辅导,以协调双方的夫妻关系。

(3)建议案主参加讲座或辅导,或与孩子的老师联系,学习合理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4)建议案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个人的就业能力,寻找稳定的工作。

(5)寻求社会资源,以缓解林先生的家庭经济压力。

3.在为林先生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处理好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态度,尊重案主自己的选择。

(2)具有成熟的婚姻家庭观,掌握家庭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3)以开放的态度倾听孩子的观点和理由。

问答题

自2016年底实施第一批广东社会工作者“双百计划”以来,“双百”社会工作者扎根基层,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的、本土化的农村社会工作队伍。F村作为“双百计划”试点之一,在几年的时间内,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不仅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同时,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该村妇女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不再仅仅围绕家庭;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村里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儿童活动馆;村里青壮年纷纷留在家乡,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并进行网上直播带货;村里的老人们也纷纷感叹日子变好了,生活更有盼头了。

问题:

1.请根据以上案例,分析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农村社会工作中如何实现对不同群体的赋能?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1)资源链接。资源链接的方式有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和资源配置,案例中该村社会工作者通过利用政府资源,让F村由原来的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的富裕村。

(2)推动居民参与。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共同期望社区进步发展,愿意投入思想、行为,投入个人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包括时间、金钱、劳动等,通过这种个人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增强个人对社区的认同,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案例中本地村民生活较以往有了巨大的改善便是每个个人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产生的结果。

(3)居民能力建设。居民能力建设包括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行为和技巧能力的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三个方面。在本案中,该村村民从以往生活贫困转变为妇女生活多姿多彩、儿童有了丰富的受教育途径、村里青壮年学会直播带货等,这些变化都体现了该村村民无论是认知思维还是行为技巧均不断得到提升,妇女“不再仅仅围绕家庭”也体现出其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

(4)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案例中该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也离不开本村社区网络的支持。

(5)推动多方联动。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该村村民实现生活和精神面貌转变的过程离不开政府、相关社会组织、该村社会工作站、志愿者和村民等多方力量的参与与支持,正是他们的联动,最终才实现农村社区的共建共享。

2.“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旨在增强服务对象的独立性,而非依赖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会工作者服务的目的在于使服务对象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尤其是对于农村社会工作而言,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资源相对贫瘠,要想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生活、文化水平,单靠政府扶持救助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工作者必须意识到,促成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是要激发村庄的内生活力,为乡村授权赋能,培养“软实力”,而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对不同群体的赋能是农村社会工作开展的关键。

在本案中,社会工作者针对农村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赋能手段。对于农村妇女这类长期受“压迫”的群体而言,最重要的是让她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让她们转变以往只“围着家庭打转”的人生观念,实现自我丰富多彩的人生。对于农村儿童这类群体而言,他们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缺失,因此社会工作者建设各种儿童活动馆,丰富其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开拓教育视野。对于青壮年人群而言,他们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关注点在于如何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此时通过帮助他们找到改善生活、致富奔小康的方法,有利于增强他们自信心,发掘他们内在的能力。对于村里老年人群体而言,整体环境的变化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一种“生活更有盼头”的观念,从而帮助他们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念头去对抗环境的压迫。

问答题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基本完成,绝对贫困户已基本实现脱贫,但相对贫困的问题日益凸显,党中央提出了改善加强社会救助的目标。

1.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在解决相对贫困中发挥什么作用。

2.从政策倡导角度分析我国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1)理论角度

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政策的设计和修订方面的功能。从价值理念看,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者和实践者,是贫困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者。在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对贫困群体的需要和困境的深入了解和对社会救助政策的深入分析,找出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不足,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从而使相关政策法规更能体现贫困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实践角度

①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适合的救助项目

社会救助政策类型多,涉及项目广,内容非常丰富。服务对象对于申请救助的程序和拟申请的救助类型、项目不一定能充分了解,或者限于能力和认识,不知道自身应享有的救助权利以及国家相应的救助政策。而社会工作者拥有专业知识和方法,熟悉社会救助的项目、内容和程序,对相关法规政策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帮助服务对象正确分析自身的状况,对照政策作出是否符合申请要求的判断,最后在政策范围内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

②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反贫困的能力

社会救助对象大多是老、弱、孤、病、残、贫的群体,其中一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改善生活状况;对于相对贫困者来说,他们基本上能维持自身的生活水平,有相应的劳动能力,只是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存在差距。对这部分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和社会资源,提高生存能力,培养工作技能,改善生活质量,通过自身努力彻底摆脱贫困。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救助对象自强自立,缓解福利依赖。

③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增强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

生活贫困或者遭遇不幸的个人或家庭缺乏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资源,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之外,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被边缘化。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创造机会参与社区活动,从而可以增进他们与其他居民的交流,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帮助他们积极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比如,社会工作者可以鼓励社区中的低保对象参与社区的文体活动和志愿活动,帮助他们参加社区的各种居民组织,增加互相了解,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

④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因为无法抗拒或无力改变的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个人和家庭,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可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他们因而会封闭自己、缺乏信心,或者抱怨命运以及社会不公。社会工作者在实施救助服务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服务对象的这些心理特征,并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及时介入和进行干预。例如,开展个案工作或者家庭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正确面对生活的挫折,摆脱心理困扰。

2.(1)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缺陷

①救助体系不够完整。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制度是我国实行的历史比较悠久的社会救助制度。随后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有了很大发展,但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救助制度相比较,中国的社会救助还存在很大缺陷,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如美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其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自然灾害救助、孤寡残疾救助和反贫困。反观我国,虽然表面上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全面的社会救助体系,但是实际上只有农村五保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了有效实施,其他的社会救助项目实践效果并不显著。

②救助体系二元化。和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样,我国的社会救助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虽然农村贫苦人口较多,但由于居住比较分散,不容易出现太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把救助重点放在了城市,这是造成社会救助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虽然早就在农村建立,但是由于“五保”的条件极其严格,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与农村形成截然对比的是,由于城乡制度设计的差异,城市社会救助无论是资金的投入标准设立和救助人口的比例上都远远高于农村。

③社会救助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当前社会救助由各级政府部门牵头,分别由社保、民政、卫生、财政、教育、建设、司法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实施,但职责划分不明确。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标准各异,相互之间不衔接,协调性很差,缺乏整体性,救助时机不统一,救助额度不规范。上述种种缺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多重执行和多头执行,降低了政府的综合救助能力。

④社会救助制度法律法规上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尽管有关的政策不断出台,但是我国社会救助立法还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上,当前我国社会救助法律仅有少数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没有统一的《社会救助法》。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另一方面,社会救助法制化建设的滞后导致社会救助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领导,这就容易引发随意性、不规范性等诸多弊端,使社会救助的制度化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改进建议

①完善社会救助立法。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完善。对于社会救助制度来说,立法可以避免社会救助的临时性、无序性,因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内在要求。

②加强社会救助管理,确保资金来源。首先,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统一利用,为社会救助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第二,加大社会救助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社会救助管理的专业化,使社会救助工作更有效运行。第三,在资金的来源上,应该转变以政府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模式,倡导私人与个体工商业者积极参与捐助。

③加大组织的监督、管理力度,规避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加大被救助对象的参与力度,提高政府政策制定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对执行偏差等造成严重后果的政府主体应该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④大力发展慈善组织等类型的社会救助力量。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通过政府政策筹集资金,缓解社会救助压力。其次,要发挥共青团、工会等群众组织和团体的作用,解决特殊群体的困难,有效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另一方面还要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要大力培育社会公益组织,鼓励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来支持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社会救助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个领域,这意味着社会救助对象多元而复杂、救助任务繁重而艰巨。社会救助政策也得跟着实际情况和人民需求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

问答题

刘女士原是一名业余钢琴教师,丈夫是一家企业老板,刘女士曾认为妻子就应当在家相夫教子。刘女士身患乳腺癌,治疗后需要丈夫的照顾,心理压力很大,感到生活没有奔头,有轻生的念头,寻求社会工作者帮助,社会工作者采用叙事治疗方法帮助刘女士。

问题:

1.试述叙事治疗方法“问题外化”技巧。

2.结合案例分析叙述治疗在帮助刘女士过程中的积极功能?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所谓问题外化,是指把问题想象成一个客体,通过为其命名等方式将其拟人化并去探索其长相、个性、生活方式、生命过程等等,建构出它活生生的“真实存在”。强调将问题与人分开,即人不等于问题,问题才是问题。社工引导当事人拓宽剖析问题的视角,引导其认识到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人引起的,或者主要不是因为人而出现的

问题外化可以:

(1)帮助服务对象跳出原来“人就是问题”的框架,重新看待问题的本质,削弱服务对象的罪恶感、羞耻感与自责,以及问题负向影响的杀伤力;

(2)重新定位人与问题的关系,问题不再是服务对象“内在”的问题,而是“外来”的事情,释放服务对象的压力与罪恶感;

(3)扩展行动空间,问题外化在服务对象与问题之间创造了一个“空间”,为其行动创造了条件;

(4)鼓动新故事的发展,问题外化同时也解构了服务对象对问题的固有看法,再通过发现独特结果,往往很快就能发展出新故事,帮助服务对象脱离长久以来被问题所困扰的悲惨故事;

(5)重新开启自我能力,问题外化可以使服务对象从“问题”手中夺回生活,使自己成为自己生命故事中的主角,而不再是束手无策的受害者。

外化的问题可以是感受、关系,也可以是习俗文化、伤害性的经历与体验等各种内容。通常情况下,工作者需要通过提问和服务对象一起为问题命名,完成外化。

2.叙述治疗在帮助刘女士过程中的积极功能有:

(1)叙事疗法用适当的方法找到遗漏的片段,让那些因以偏概全而造成的错误认知和归因得到澄清。刘女士因为生病需要丈夫照顾而产生的无用感,社会工作者帮助澄清,让刘女士认识到除了需要照顾外,在生活中有些时候也是能自立自主解决问题。

(2)发展出双重故事,自行找出解决之道。通过自我的对话,不断地在我寻找冲突的原因,反复去表达矛盾的核心,最终服务对象就会明白,让自己犹豫不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社会工作者帮助刘女士找到自己心理压力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觉得拖累了丈夫还是自己无力应对自己的病情或者其他原因,从而帮助刘女士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产生乐观的心态。

(3)讲述自己生命发展的故事,发现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产生新的认知,发展出积极的行为。刘女士觉得生活没有奔头,社会工作者通过帮助刘女士回忆和讲述过往自己的生活,让她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生活中尽管遇到过一些困难,但通过一个好的心态和不放弃是能够克服问题的,所以现在有丈夫的照顾和支持,自己乐观面对的话是能克服的。

(4)问题外化,将问题和人分离,帮助刘女士悦纳真实的自己。社会工作者帮助刘女士将自己的无力感与自己分开,实现问题外化,让刘女士认识到疾病是不可控和不可预见的因素,而不是自己的问题,从而有勇气和信心面对现在的自己,接纳自己。

(5)帮助刘女士找到生活的意义,在黑暗中寻找亮点,并且把光亮扩大。刘女士认为妻子应该在家相夫教子,社会工作者帮助刘女士认识到自己不是累赘,在治疗休养期间还可以好好陪陪家人,享受家庭的幸福。

问答题

通用进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行动系统、目标系统;?

1、这4个基本系统的含义是什么??

2、运用实例,来说明一下,改变服务对象系统和目标系统的关系;?

3、四个系统对我国社会工作实践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四个基本系统 改变媒介系统:是受雇于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的社工,是有计划变迁的具体操作者;

服务对象系统:是社工的对象,也是社工服务的直接受益人;

目标系统:为了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的目的,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即是目标系统

行动系统:是指和社工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工的合作者;

2、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

服务对象系统并不一定就等于目标系统,一般来说,目标系统大于服务对象系统;

服务对象系统有时候和目标系统是一致的,有的时候是不一致的,有的时候是交叉的;

目标系统可以转换的,具有时效性,随着问题的发展而变化;

3、提供基本参考框架和助人的介入蓝图;提供分析工具;

(1)帮助社工识别出改变服务对象系统所必须完成的一般任务;

(2)让社工懂得,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服务对象系统;

(3)行动系统的规模或者组成只有在确立了改变的目标系统之后才能够确定;

(4)社工必须与不同的系统建立关系,与一个系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一定适应于其他的系统,与不同规模的和类型的系统工作需要掌握的更专门化的知识;

(5)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在改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6)因为行动系统在整个改变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社工需要不断诊断行动系统的情况;

高级社会工作实务,历年真题,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真题

高级社会工作实务,历年真题,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真题

问答题

脱贫攻坚是社工主要的战场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对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提出明确要求,扶贫济困的专业使命和专业价值使人们对社会工作参与扶贫寄予厚望。

??问题:试从增能理论的视角,论述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应关注的基本问题,并说明可用资源及介入思路。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 增强权能的社会工作取向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者为受助人提供帮助时应该着重于增强服务对象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的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

增强权能的假设包括: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存在这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2、社工参与脱贫攻坚的面临的基本问题:

(1)服务目标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应该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且缺陷;应该注重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以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中的贫困人员脱贫。

(2)服务原则的问题:根据增强权能理论的要求,社会工作在扶贫攻坚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

二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

三是特困人员自己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只是协助者;

四是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特困人员相互增加权能;

五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

六是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

(3)服务中平等关系的问题: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增强权能的理论要求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而是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看重服务对象的长处、服务对象的主题地位和个人价值。

3、社工可用的资源:

从社会支持网络的角度分为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

正式资源包括:

利用制度性的资源,如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等;

相关部门对于扶贫工作的政策配套(政策解读与落实到位、政策倡导)

社工专业资源支持(政府购买与制度化支持)( 专业素养与精确诊断及定位 )

非正式资源包括:

志愿者团队或者社会公益组织的捐赠等

外界社会各类组织各类资源各类力量(资源连接与网络搭建)

4、介入思路:

提升能力转变思想(能力与认知)

开展心理帮扶(使能与赋权)

资源链接;

政策倡导;

问答题

袁某是某玩具厂普通工人,今年28岁,其妻子是餐厅服务员,两人结婚1年,虽收入微薄,但二人关系十分甜蜜,生活充实。一次下班途中,袁某遭遇严重车祸,导致双腿截肢。袁某公司只愿意赔付袁某部分医疗费用,其他大部分不愿承担。袁某妻子东拼西凑,到处借钱,才勉强凑够袁某的治疗费用。袁某身体恢复后,为了还债以及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努力寻找工作,但大多都因双腿残疾被企业拒之门外,袁某感到十分愤恨和沮丧。袁某失业在家,小区由于没有残疾人设施,袁某日常出行只能依靠妻子的帮助,妻子不在时,袁某只能宅在家中,十分不便。?

自从袁某双腿截肢后,妻子对袁某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经常对袁某抱怨生活痛苦,负债累累,还要照顾他。袁某感受到了妻子对他的嫌弃,忍受不了也开始与妻子争吵,二人感情十分僵化。为了调节自己的状态,袁某曾经尝试想要参与社区活动,但也都被拒绝了,认为其身体不便,难以跟上活动节奏。面对工作、生活的挫折以及夫妻间情感的疏离等,袁某情绪越来越焦躁、压抑,变得开始自我厌恶,甚至也开始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不满和抵触的情绪。?

问题:?

1.请结合材料分析,袁某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其自身哪些权益没有得到满足??

2.根据袁某的问题,从残疾人社会工作角度分析,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袁某提供哪些服务?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根据上述材料,袁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权益未得到满足表现在: (1)袁某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家庭经济困难。袁某自身失业,无经济来源,妻子收入微薄;因袁某事故治疗,家庭负债累累。

②夫妻关系紧张,情感疏离。妻子对袁某越来越冷淡,袁某与妻子争吵,二人感情十分僵化。

③就业困难。袁某努力寻找工作,但屡屡因双腿残疾被企业拒绝。

④出行和社会交往困难。小区缺乏残疾人设施,袁某出行只能依赖妻子。参与社区活动,被身体不便为由所拒绝。

⑤情绪抑郁焦躁,认知出现偏差。面对工作、生活的挫折以及夫妻间情感的疏离等,袁某情绪越来越焦躁、压抑,对自我认知产生自我厌恶,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不满和抵触。

(2)袁某未得到满足的权益:

①劳动就业权。在职工的招用、聘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但袁某在找工作时,屡屡被企业因双腿残疾而拒绝。

②文化生活权。残疾人享有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袁某想要参与社区活动,但因自身残疾遭受社区拒绝。

③社会保障权。袁某下班途中遭遇事故,属于工伤范围,但单位拒绝承担其全部医疗费用。

④无障碍环境权。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应当符合残疾人的实际需要,优先推进与残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社区缺失残疾人设施,严重影响了袁某的出行。

2.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袁某提供的服务有:

(1)维护合法权益

①帮助袁某处理好与原单位工伤认定问题,协助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为袁某争取可能的工伤赔偿。

②帮助袁某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维护其合法就业权益,使其免遭就业歧视。

③在社区进行残疾人权益保障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社会公平,使袁某能在社会、文化、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他人平等的权利。

(2)改善生活质量

①配置特殊用具。整合社会资源为袁某提供轮椅、假肢、支助具等,为袁某行动方便创造条件。

②协助袁某社区建设无障碍环境,对公共建筑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方便残疾人正常出行。

③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组织袁某加入社区残疾人群体,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交往能力和获得社会的认可,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3)改善夫妻关系

为袁某提供婚姻关系辅导服务,协助其解决与妻子之间的情感问题,恢复幸福和谐的夫妻关系。

(4)提供心理疏导,改善个人认知

为袁某提供情绪辅导服务,舒缓其焦躁抑郁情绪,给予支持与关心,帮助其改善对自我厌恶和对他人社会抵触不满的情绪。协助其重建积极心态,恢复对他人及社会的信心。

问答题

材料1

小周是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来到某社会工作机构工作,机构指定了资深社会工作者老刘担任他的督导。双方共同确定了督导形式,并签订了协议。督导老刘将每周与小周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并对小周进行引导。

材料2

某城区有多个服务老年人的社会工作机构,这些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每月都会聚在一起开督导会议,会议主要就老年人服务中遇到的困难、障碍及其应对方法等进行讨论,每次会议都会推选一位成员轮流来主持,这样参会成员每个人都有主持会议的机会。

材料3

某街道服务中心近期新招了3名社会工作者,他们在开展服务的过程都出现了难以与街道居民打交道的问题,从而难以与居民建立支持与联系。根据这一情况,该街道服务中心的资深督导老邱决定对他们进行督导。老邱制定了督导计划,准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定期开展不同主题和内容的活动,让他们就自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提升他们的实务能力。

问题:

材料1、材料2和材料3中各采用的督导方法是什么?并说明其使用技巧。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材料1中督导老刘每周与小周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说明老刘采用的是个别督导。个别督导是最传统的督导方式,由一位督导者对一位被督导者用面对面的方式,定期、定时(每周或每两周一次,每次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举行的讨论,另外视情况需要,也会有一些不定期的督导会议。 个别督导的技巧:一是督导者要诚恳地倾听社会工作者的诉说;二是督导者应仔细研究和批阅被督导者的工作记录、服务报告,以便发现被督导者的不足,提出教育的重点;三是督导者应采取接纳的态度,接纳被督导者的感受;四是在提出评价和建议时,语气要委婉,以免被督导者出现抗拒心态;五是督导者要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随时提供示范性的方法和技术,帮助被督导者更直接处理客观情境下的服务对象需求和问题。

材料2中不同社会工作机构的人员每月都会聚在一起开督导会议,并且采用轮流主持会议的方式,说明是同事督导的形式。同事督导是指具有相同需求、观点或技术层次的个人和一群社会工作者,通过个别互惠方式或团体讨论方式进行的互动过程。同事督导的技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同事督导团体的组成技巧,二是组织同事督导会议技巧。

同事督导团体的组成技巧: ①注意价值的共同性(价值相同,但观点可以不同)。②成员一般不超过七位,以确保团体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满足所有成员的需求;同事督导会议还要清楚了解成员的各种期待,尝试发现潜在或隐藏的团体目标。③团体成员要签订明确的契约,要明确成员的角色分工。④注意同事督导会议的反馈。

同事督导会议组织的技巧: ①设定基本规则;②每一次会议都要安排一定时间,让所有成员表达他们对团体的希望和需求;③安排一些非正式交流时间。

材料3中老邱制定督导计划,准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定期开展不同主题和内容的活动,帮助3人成长,说明老邱采用的是团体督导。团体督导是一个督导者和数位被督导者,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定期(通常是每周、每两周或每个月举行一次,每次一至二小时)举行讨论会议,小组人员由二三人至七八人不等。

团体督导的技巧: ①督导者须熟悉团体成员的姓名、性格,并与之建立良好关系;②督导者必须能引导团体成员集中注意力和向心力;③督导者须尽量促使团体成员,能自动自发和自由自在地提出问题、观点和建议;④督导者须事先早有准备,但讨论时宜负有弹性地加以修正;⑤督导者应敏锐地察觉团体成员的潜在感受,并加以适当的处理和引导;⑥督导者对“社会感情型”(感性)和“问题解决型”(理性)的成员所表现的观点,善加引导与应对;⑦督导者应在讨论的每个段落作“段落结论”,并在结束时提出清晰和具体的归纳及结论,以便被督导者能够领悟和方便实施。

问答题

刘某,女,重庆人,现年18岁,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没有工作,至今已有三年。刘某10岁的时候父母离婚,她一直跟着母亲生活。刘某平时喜欢一个人待在家里,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喜欢看电视,尤其喜欢看动画片,也喜欢看漫画书。她喜欢画漫画,可是画得不怎么样,她从来不把自己的画拿给别人看。?

刘某的母亲有过一次再婚经历,可是第二段婚姻维持了两年就离婚了,之后一直没有再婚。母亲需要照顾刘某生病的外婆,其余时间基本都是在打麻将。母亲跟刘某平时交流的机会很少。三年前,母亲觉得刘某不是读书的料,加上刘某学习不好,就没让刘某参加中考,她认为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待在家里,等到20岁嫁人算了。母亲平时很少正面评价或鼓励过女儿,也不让她出门打工或与外面的人交往,怕她被骗或在外学坏。因此,刘某没什么朋友,感到很孤独,对于同龄人总是一副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态度,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母亲最近帮她在社区超市里找了一份工作,可是刘某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刘某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2.请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分析刘某问题产生的原因。?

3.社会工作者在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哪些专业技巧??

4.社会工作者应当怎样帮助刘某?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刘某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性格问题。由于长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以及长期的心理压抑,使得本处于花季年华的刘某形成了内向、自闭、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

(2)人际沟通问题。刘某害怕与人交往,对现实社会采取逃避的态度,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与社会活动。

(3)自我认同问题。刘某非常内向、自闭,自我认同感较为低下,对自己缺乏信心,充满了失败感和自卑心理。

(4)家庭问题。她没有完整的家庭,跟母亲很少沟通,母女关系一般,母亲对她持一种负面评价,对她不抱有希望。家庭问题是造成刘某心理、性格、人格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

2.刘某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心理结构由无意识、意识、潜意识三个系统构成,而与之对应形成的个体人格又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领域。它们三者之间只有保持相互作用的平衡才能使个体的人格健康发展,一旦它们之间的作用彼此失衡就会导致个体人格失常,引发诸如焦虑、孤僻、自闭、人际障碍等症状。在上述案例中,由于家庭的种种原因,服务对象刘某缺乏与父母和他人的有效沟通,自我情感的需要长期无法从家庭和外界得到满足,使得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作用失衡,从而造成刘某产生了人际沟通困难、不愿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

(2)依据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 “人在情境中”理论,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应注重研究服务对象的环境及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中”。其中服务对象所受的困扰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儿童期未能满足的欲望与需求,一直带进了成年期,从而导致在情境中的不合理的要求;来自环境的压力使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这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困扰都会使服务对象面临压力,如果压力达不到及时的释放和缓解,那么个体人格的发展就会随之受损。在该案例中,刘某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离婚,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一直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忽视了对她的各种心理需求,特别是缺乏亲子情感交流,导致刘某养成了自闭、不愿与人交往的内向性格。

3.社会工作者在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的专业技巧有:

(1)同感。社会工作者应通过阅读刘某的资料或与其接触,感受刘某所面对的情况,增进对刘某的认识和理解。

(2)诚恳。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在专业关系中始终保持诚恳的、开放的、真实的态度。

(3)温暖与尊重。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关心、关注刘某的一切,并能够向刘某传达这种情感。

(4)积极主动。社会工作者积极主动的态度可以表明对刘某有信心,所以要多关心她、引导她。

4.社会工作者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帮助刘某及其母亲:

第一阶段:在与刘某确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后,社会工作者与刘某开始进行非正式的单独会谈,以倾听、关切的态度切入话题,以减轻刘某焦虑、不安的情绪,拉近刘某与社会工作者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信任感。对刘某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记录,为开展下一阶段的访谈做准备。

第二阶段:在了解了刘某的基本需求之后,社会工作者作为中介者和协调者开始介入刘某的家庭,对刘某的家庭尤其是其母亲单独开展个案访谈。要尽可能地使刘某的母亲能够重新审视自己教养孩子的方法和不足,以尽快采取弥补的措施改善家庭生活环境,来帮助刘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第三阶段:社会工作者作为中介者和协调者介入服务对象家庭,对刘某及其父母开展家庭访谈。鼓励刘某向母亲表白自己的心思和想法,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烦恼及对家庭和母亲的看法等。引导刘某的母亲认真倾听刘某的叙述,以引起共鸣和重新审视刘某的诉求。

针对刘某的亲情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可以向刘某母亲提议尽量多抽点时间与刘某沟通和相处。让母亲当面做出一些合理的承诺,如信任刘某并允许刘某自由外出、交友,让刘某真正体会到父母和朋友的关爱。

第四阶段:介入刘某所在的社区,为刘某的心理康复争取相关资源,说服居委会提供一定人力、物力支持,开展相关的社区青少年活动,如亲子游戏、社区青少年趣味运动会、献爱心活动等,并邀请刘某参加,创造一种活跃的气氛使刘某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并得到他人的积极认可,让她体会到共同分享的快乐和友谊,从而恢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阶段:跟进服务,如果刘某的状况良好就可以结案。在结案前和刘某进行最后一次简短的谈话,告知刘某结案的事情及同刘某专业关系的告结,尽量避免刘某产生情感上的依赖,让刘某学会独立自主地处理个人的事情。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