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详情

2014年新疆区考《申论》考试真题

开始做题

试卷预览

问答题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的,成绩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留在桌上,在考生座次表对应准考证号、姓名栏内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

给定材料

材料1:

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他勉励当代大学生要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2013年大学生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2009年前增加近100万人,创历史新高,据统计截止3月底,南方某地毕业生签约率只有30%,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距离大学生毕业离校不到3个月,还有七成毕业生工作没着落。在劳动力短缺时代加快到来的今天,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却遭遇如此就业困境,值得认真思量。

材料2:

3月30日,上万名大学生聚集山西大学生招聘会现场求职应聘。他们大多青睐于国有企业、大型房地产企业,对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选择意向较弱。而前来招聘的企业中,国有企业不到7%。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的毕业生认为中小企业发展前景模糊、平台小,对于这些企业伸出的“橄榄枝”并不买账。在公务员、国企等竞聘中失利之后,目光才会转向中小企业。

陈先生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律师事务所,年初他来到西安筹备分公司,招聘十几名律师助理,可情况并不乐观,“不是说今年是‘最难就业季’么,为啥我却找不到人呢?”陈先生纳闷。“我们招聘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都不高,只要是法律相关专业就行,门槛已经非常低了,待遇却不低,底薪加业务提成,月平均工资可以拿到5000元左右。”他们通知了一百多位有求职意向的应聘者前来面试,但实际前来面试的只有20几人,最终,只有两名毕业生和事务所签了合同。记者联系了几位依旧没有就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小宋说“今年的就业形势确实不好,但是总感觉那些律师事务所都是私企,没有什么保证,爸妈又说要找就找个好工作,家里还能供我一段时间,让我一心准备公务员考试呢,只要能坐办公室,轻松点就可以了,工资多少无所谓。”

为了解毕业生对下基层和到中小企业工作的真实想法,记者还在北京、上海、石家庄、西安、广州5个城市发放问卷,采取封闭式选择题和开放式访谈题相结合的模式,调查了1210名应届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1206份。

调查发现,大学生愿意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原因排名第一的是“为二次就业增加砝码(61.3%)”,其次是“今年大城市就业压力太大(52.6%)”,第三是“国家代偿学费和贷款(44.4%)”,因为“支援国家基层建设”和“基层更利于成长成才”而愿意下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1.9%和22.3%。这说明高校毕业生愿意下基层和到中小企业工作的颇有一种“退而求其次”、“不得不为之”的无奈意味。而不愿意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职业发展空间有限(77.1%)”、“收入和待遇低(68.9%)”和“缺少挑战性的工作(53.4%)”。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更看重未来的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再仅仅以工资待遇的高低作为求职的标准。同时,也说明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心目中行成了“刻板印象”,既简单枯燥、缺少挑战且收入不高,即使在考虑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人中,也很少有毕业生认为在那里能够很好的施展才华。

其实,这恰恰是大学生就业的误区之一,大学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石磊,考到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5年后已任党支部书记的石磊再次庄重选择:扎根农村,用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努力改变落后面貌,改变乡亲们的人生命运。村里档案资料管理不完善,石磊加班加点整理出村情民情档案140多卷,村里建成党员教育远程平台,他挨家挨户发放“为民服务联系卡”,江四桥建设村正在开展拆迁工作,他主动包干认领工作对象,做通十多户群众的工作……2012年5月、在江苏省党代会上,石磊高票当选十八大代表,是全国20多万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中的首位十八大代表。

材料3:

国内某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雇主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今年4月,网上发布职位数逾266万个,比3月增加了进17.4万个,同比上涨19%。各大类企业招聘需求中,民企表现最为出色,需求同比上升29.8%。

一方面,应届毕业生喊着就业难,却宁可在家待业也非事业单位、大公企业不进;另一方面,数千万小微企业求贤若渴,却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无奈陷入反复招聘的境地。即使在小微企业密集的软件行业,大学生们也更青睐大企业。

今年刚从某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小陈因为公务员考试没有过,最近一直在跑各大招聘会,她的想法是希望先找一家事业单位的文字工作,实在不行进个大企业当个办公室文秘过渡一下,明年再考。“想考公务员就是为了图个稳定,希望工作的强度不要太大,压力小一点,能保证休假,薪酬倒是其次。”“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就算现在看上去前景挺好,谁知道几年以后公司还在不在呢。”在各大招聘会上,抱着这种想法来求职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不少受访学生挂在嘴边的第一个词就是“稳定”。“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大,现在找工作这么难,不想总是频繁换岗,一不小心就失业了……”不少接受采访的学生争相道出去中小企业就业的顾虑。

中小企业尚不完善的福利体系,成为毕业生们拒绝中小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的“90后”不仅清楚地明白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权利意识已经觉醒。“90后”大学生在选择企业时,最受关注的5个条件是福利保障、薪酬水平、发展前景、稳定性和升职机会。求职者最看重的福利保障包含:社会保险的缴纳、带薪年假、法定节假日等。尽管求职者也很关注薪酬待遇,但福利保障逐渐成为大学生求职拒绝小微企业的重要原因。

看到求职者的顾虑,为了揽才,有的小微企业不惜“血本”——不仅承诺“五险一金”、带薪休假、星级公寓,还承诺提供大额购房、购车补贴。在民企招聘专场,总能看到企业在岗位招聘的广告上专门有“福利”一栏,不少企业把社保、公积金、带薪休假等待遇单独列出,有的公司甚至做出一年两次公费旅游、一旦结婚公司垫付房款等具体承诺。

天津市某科技服务公司吴总经理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转变对去中小企业工作的考虑,“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大,自由度高,有足够的创意空间将年轻人的热情发挥到极致;社会福利和企事业单位没多大差别,我们公司五险一金都有;还有,薪酬并不低,我们特别欢迎有梦想有冲劲的年轻人加盟我们公司。”她说,“很多大学生投简历都投晕了,每天忙于面试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干什么。”她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先有一份工作,踏实干着,再不断调整方向。

材料4:

2013年4月30日,浙江省教育厅召开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会,预计今年将有40多万毕业生在浙江求职就业。”浙江省教育厅学生管理处丁处长说,“就业压力非常大,工作任务繁重。”全省高校签约率为22.52%,较去年同期下降0.95%。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普遍感到就业市场的“低迷”,校园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往往下降10%至15%。浙江某大学孙老师说,“去年来了180多家企业,今年只来了120家左右,提供的岗位也在下降。减少的岗位中不少是大型企业”。

在孙老师的印象里,80后的毕业生普遍比较现实,有工作机会,往往会选择先去做着。但90后的家长他们给小孩一个月的生活费,都超过了小孩一个月的工资,他们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如果不是一份薪水高或者比较稳定的工作,家长会说服小孩不要着急找,可以考个公务员或者更稳定一些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刚进去收入低,对家长的吸引力不大。”省人才市场相关人士对记者分析在没有签约的大学生中,大约有30%的大学生属于主动就业积极性不高者。这些大学生都有共性,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孩子没有经济压力。甚至有的女大学生家长懂得嫁个好老公比找工作更重要,工作有个稳定点的就可以了。

当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教育因素有很多。大学生自身是否存在导致“就业难”的因素呢?据有关调查显示,仅有1.1%的在校大学生为学业忙碌,而28%的群体则忙于谈恋爱。

大学生“翘课”,在各所高校应该是件屡见不鲜的事情。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过逃课经历。其中,28.7%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差,没有学到东西;27.8%的学生认为课程乏味,脱离实际;20.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信息量太少;7.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容易,自学也可以掌握。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除了教育环境松紧衔接存在问题外,社会上普遍流传着“学不能有所用”的观念也导致不少在校大学生扔开书本尽情玩耍。大学生们都梦想着成功,然而往往忽略了每位成功者背后的努力。

材料5:

6月1日,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32名同学,10 个成功考研,剩下22个同学只签了2份就业协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太理工2000年设置的,入学时学生都是按一类本科的分数线录取的。如此好的生源却没有“出路”,太原理工矿业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贾俊峰对此表示:这个专业设置比较偏向管理,学生更适合参加公务员考试,所以就业相对滞后;其次,班里女生较多,而煤炭行业基于工作环境的要求比较倾向于男生。同样在6月,在这个“最难就业年”,省内外42 家用人单位为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的239 名毕业生提供了1010 个就业岗位,人均拥有4.2 个就业岗位供选择。该校校长刘健说,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一直是该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一直坚持“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适应职业发展用人需求建设专业”的原则。目前,该校开设有畜牧兽医等9 个专业,覆盖了山西畜牧业生产产前、产中及产后整个产业链。事实再次证明,突出教育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专业培训与职业需求对接,是破解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否则,“市场需要的是蛋糕,学校送出的却是包子”,那么,毕业生只能遭遇“毕业即失业”了。

武汉某人才公司总经理说,武汉有三个国家及开发区,光谷集中了光电子研发、生产、销售人才,东西湖集中了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人才,而沌口主要需求汽车研发、制造、销售人才。纵观全局,人才的缺口大多集中在制造和销售岗位,可是这类工作,毕业生都不是太青睐。“有的岗位招不到人,想去的岗位又去不了”,这种求职错位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也比较普遍,一些毕业生由此选择观望和等待。

材料6:

6月1日以来,央视《新闻1+1》和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会同多家企业共同启动了“就业·有位来”大型公益活动,希望扮演一个桥梁,让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大学生来这里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主持人:“就业·有位来”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以来,截止到7月1日,共有7902家企业参加公益活动,共提供了9000多个职位,6万多个岗位。招聘过程中二线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是45.8%,再加上三线及三线以下的城市11.4%,其中外商独资,合资的企业占到了21.59%,民营和股份制的企业61.4%,是提供就业岗位的重点,从某种角度来说,民营企业好,就业形势就会好。

在活动中发现,2013年应届毕业生获得录用通知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有相关的实习经历,占到26.8%。很多毕业生还没有签约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手中有录用通知,还在抉择中占20.3%,与期待的薪酬差距比较大排第二位,占15.8%,对职位不了解,或者期望值太高,错失了机会占10.0%。薪酬太低,没法生活占9.7%,招聘信息太多,不知道应该如何筛选、处理占8.6%,还有的是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就业等等。

连线嘉宾:到7月10日,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88%,但是这个数据很有意思。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0%,本科生最低只有86%,高职也就是专科反而达到了90%。高职类这些学生,本身它就是瞄准市场区的,所以不管是高级技师学院还是高级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接受的是双轨教育,既拿到了学历文凭,也有技师的资格,因此他们的就业率历年特别高。

主持人:从今年就业季来说,似乎要接近尾声,但是对于一些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你的建议是什么?

连线嘉宾:实际上,大学生的“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择业难”。财务、银行、IT技术等相关专业供需出现饱和,竞争较为激烈,人力资源、采购、贸易、行政等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较低的岗位,同样竞争激烈,但销售类岗位需求较大,职位竞争指数相对较低,证明大学生对销售类岗位兴趣较低。土工、畜牧、物业维修、养殖等偏技术类的工作完全没有对大学生构成吸引力。再有,民营企业虽然整体招聘量较大,但较国企、外企和事业单位来说,整体竞争力却最低。很多应届生找工作本身不难,但是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确实很难。

材料7:

德国政府向来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一种连续性的长远战略,构建起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政策保障。早在1969年,德国就颁布了《就业促进法》,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政策范围内,争取达到和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不断改善就业结构,以避免、减轻或消除因失业对国民经济及个人利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依据《就业促进法》,德国先后颁布了《培训岗位促进法》、《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人劳动保护法》、《学校教育法》等,形成针对青年就业创业的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政策和各项具体管理措施的实施。

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由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组成。政府的服务系统是劳动部门,从联邦劳动部,到各州各市的劳动局,这些部门经常发布就业指导信息,这对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经劳动总署批准注册的私人咨询介绍所从1994年开始成立,这些咨询机构主要面向企业,同时为求职者个人介绍,搭起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桥梁。私人咨询机构的优势体现为:针对性强,运作灵活,有比政府系统更具体的服务策划。这些机构以企业经济投入为依托,目标重点瞄准企业的需要。另外德国大学一般均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找工作提供就业信息。

德国大学在教学上重视宽知识,厚基础,实行通识教育。为了避免学文科缺乏自然科学基础,学理科缺乏人文素质的现象,学生入校后并不急于定专业,而是上完各种基础课后才正式选择专业课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需求变化很快,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几年后就可能成为滞销专业,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可根据需要从容地选择专业。而且德国大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外还要选修多个专业,这种教学体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强,就业机会大。另外,德国绝大多数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时间后才能毕业,这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德国企业一般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通过实习,达到相互了解,并最终签定就业合同的比例不在少数。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让实习的学生再回来工作,还资助学生完成学业。

德国学生的就业观念很现代,在他们看来,做什么都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女大学生安娜在谈到职业选择时说:“生存是理想的基础,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件事是先养活自己,找一个活干,理想要从现实做起”。很多德国大学生都认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业与否是个人生存能力的体现,而不是政府或其他人的责任。另外,世界经济不景气使得大学生有了危机感,他们曾经悠哉悠哉的心态被失业的恐惧所改变,甚至主动选择跟自己专业无关,或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大学生就业体系功不可没。在德国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很高,他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对职业期望要求高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职业行情和职业发展动态、前景和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定位”,明确职业选择目标;对重视工资待遇的学生,则帮助他们分析各行业的薪酬情况,引导大学生合理“报价”,并传授面谈待遇的技巧等;而对有自卑感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化解心理危机,勇敢面对社会。

第四题、结合“给定资料1”,他勉励当代大学生要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作不平凡的业绩。以“位”来与未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鲜明,分析深入;2、联系实际;3、条理清晰,语言简洁顺畅;4、字数800-1000字。

赋分说明

没有标题扣2分;2、字数不够或者超字数,每3个字扣1分,最多扣2分;3、观点鲜明、论述全面、逻辑结构严谨、表达简练,这四个标准确定文章档次;4、字迹潦草,酌情扣1—2分。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 位”来与未来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政府非常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也在严密地关注着。尽管矛盾重重,面对的困难不少,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的冬天”也已经叫喊了好几年,可是年年“冬天”年年“过”,我们不也迎来和煦的春天了吗?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抉择。

转变就业观念是大学生未来的前提。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提高自身素质是大学生未来的基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制定政策法规是大学生未来的保障。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我们要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立足根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问答题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的,成绩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留在桌上,在考生座次表对应准考证号、姓名栏内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

给定材料

材料1:

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他勉励当代大学生要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2013年大学生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2009年前增加近100万人,创历史新高,据统计截止3月底,南方某地毕业生签约率只有30%,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距离大学生毕业离校不到3个月,还有七成毕业生工作没着落。在劳动力短缺时代加快到来的今天,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却遭遇如此就业困境,值得认真思量。

材料2:

3月30日,上万名大学生聚集山西大学生招聘会现场求职应聘。他们大多青睐于国有企业、大型房地产企业,对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选择意向较弱。而前来招聘的企业中,国有企业不到7%。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的毕业生认为中小企业发展前景模糊、平台小,对于这些企业伸出的“橄榄枝”并不买账。在公务员、国企等竞聘中失利之后,目光才会转向中小企业。

陈先生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律师事务所,年初他来到西安筹备分公司,招聘十几名律师助理,可情况并不乐观,“不是说今年是‘最难就业季’么,为啥我却找不到人呢?”陈先生纳闷。“我们招聘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都不高,只要是法律相关专业就行,门槛已经非常低了,待遇却不低,底薪加业务提成,月平均工资可以拿到5000元左右。”他们通知了一百多位有求职意向的应聘者前来面试,但实际前来面试的只有20几人,最终,只有两名毕业生和事务所签了合同。记者联系了几位依旧没有就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小宋说“今年的就业形势确实不好,但是总感觉那些律师事务所都是私企,没有什么保证,爸妈又说要找就找个好工作,家里还能供我一段时间,让我一心准备公务员考试呢,只要能坐办公室,轻松点就可以了,工资多少无所谓。”

为了解毕业生对下基层和到中小企业工作的真实想法,记者还在北京、上海、石家庄、西安、广州5个城市发放问卷,采取封闭式选择题和开放式访谈题相结合的模式,调查了1210名应届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1206份。

调查发现,大学生愿意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原因排名第一的是“为二次就业增加砝码(61.3%)”,其次是“今年大城市就业压力太大(52.6%)”,第三是“国家代偿学费和贷款(44.4%)”,因为“支援国家基层建设”和“基层更利于成长成才”而愿意下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1.9%和22.3%。这说明高校毕业生愿意下基层和到中小企业工作的颇有一种“退而求其次”、“不得不为之”的无奈意味。而不愿意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职业发展空间有限(77.1%)”、“收入和待遇低(68.9%)”和“缺少挑战性的工作(53.4%)”。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更看重未来的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再仅仅以工资待遇的高低作为求职的标准。同时,也说明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心目中行成了“刻板印象”,既简单枯燥、缺少挑战且收入不高,即使在考虑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人中,也很少有毕业生认为在那里能够很好的施展才华。

其实,这恰恰是大学生就业的误区之一,大学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石磊,考到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5年后已任党支部书记的石磊再次庄重选择:扎根农村,用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努力改变落后面貌,改变乡亲们的人生命运。村里档案资料管理不完善,石磊加班加点整理出村情民情档案140多卷,村里建成党员教育远程平台,他挨家挨户发放“为民服务联系卡”,江四桥建设村正在开展拆迁工作,他主动包干认领工作对象,做通十多户群众的工作……2012年5月、在江苏省党代会上,石磊高票当选十八大代表,是全国20多万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中的首位十八大代表。

材料3:

国内某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雇主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今年4月,网上发布职位数逾266万个,比3月增加了进17.4万个,同比上涨19%。各大类企业招聘需求中,民企表现最为出色,需求同比上升29.8%。

一方面,应届毕业生喊着就业难,却宁可在家待业也非事业单位、大公企业不进;另一方面,数千万小微企业求贤若渴,却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无奈陷入反复招聘的境地。即使在小微企业密集的软件行业,大学生们也更青睐大企业。

今年刚从某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小陈因为公务员考试没有过,最近一直在跑各大招聘会,她的想法是希望先找一家事业单位的文字工作,实在不行进个大企业当个办公室文秘过渡一下,明年再考。“想考公务员就是为了图个稳定,希望工作的强度不要太大,压力小一点,能保证休假,薪酬倒是其次。”“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就算现在看上去前景挺好,谁知道几年以后公司还在不在呢。”在各大招聘会上,抱着这种想法来求职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不少受访学生挂在嘴边的第一个词就是“稳定”。“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大,现在找工作这么难,不想总是频繁换岗,一不小心就失业了……”不少接受采访的学生争相道出去中小企业就业的顾虑。

中小企业尚不完善的福利体系,成为毕业生们拒绝中小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的“90后”不仅清楚地明白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权利意识已经觉醒。“90后”大学生在选择企业时,最受关注的5个条件是福利保障、薪酬水平、发展前景、稳定性和升职机会。求职者最看重的福利保障包含:社会保险的缴纳、带薪年假、法定节假日等。尽管求职者也很关注薪酬待遇,但福利保障逐渐成为大学生求职拒绝小微企业的重要原因。

看到求职者的顾虑,为了揽才,有的小微企业不惜“血本”——不仅承诺“五险一金”、带薪休假、星级公寓,还承诺提供大额购房、购车补贴。在民企招聘专场,总能看到企业在岗位招聘的广告上专门有“福利”一栏,不少企业把社保、公积金、带薪休假等待遇单独列出,有的公司甚至做出一年两次公费旅游、一旦结婚公司垫付房款等具体承诺。

天津市某科技服务公司吴总经理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转变对去中小企业工作的考虑,“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大,自由度高,有足够的创意空间将年轻人的热情发挥到极致;社会福利和企事业单位没多大差别,我们公司五险一金都有;还有,薪酬并不低,我们特别欢迎有梦想有冲劲的年轻人加盟我们公司。”她说,“很多大学生投简历都投晕了,每天忙于面试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干什么。”她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先有一份工作,踏实干着,再不断调整方向。

材料4:

2013年4月30日,浙江省教育厅召开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会,预计今年将有40多万毕业生在浙江求职就业。”浙江省教育厅学生管理处丁处长说,“就业压力非常大,工作任务繁重。”全省高校签约率为22.52%,较去年同期下降0.95%。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普遍感到就业市场的“低迷”,校园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往往下降10%至15%。浙江某大学孙老师说,“去年来了180多家企业,今年只来了120家左右,提供的岗位也在下降。减少的岗位中不少是大型企业”。

在孙老师的印象里,80后的毕业生普遍比较现实,有工作机会,往往会选择先去做着。但90后的家长他们给小孩一个月的生活费,都超过了小孩一个月的工资,他们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如果不是一份薪水高或者比较稳定的工作,家长会说服小孩不要着急找,可以考个公务员或者更稳定一些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刚进去收入低,对家长的吸引力不大。”省人才市场相关人士对记者分析在没有签约的大学生中,大约有30%的大学生属于主动就业积极性不高者。这些大学生都有共性,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孩子没有经济压力。甚至有的女大学生家长懂得嫁个好老公比找工作更重要,工作有个稳定点的就可以了。

当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教育因素有很多。大学生自身是否存在导致“就业难”的因素呢?据有关调查显示,仅有1.1%的在校大学生为学业忙碌,而28%的群体则忙于谈恋爱。

大学生“翘课”,在各所高校应该是件屡见不鲜的事情。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过逃课经历。其中,28.7%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差,没有学到东西;27.8%的学生认为课程乏味,脱离实际;20.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信息量太少;7.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容易,自学也可以掌握。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除了教育环境松紧衔接存在问题外,社会上普遍流传着“学不能有所用”的观念也导致不少在校大学生扔开书本尽情玩耍。大学生们都梦想着成功,然而往往忽略了每位成功者背后的努力。

材料5:

6月1日,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32名同学,10 个成功考研,剩下22个同学只签了2份就业协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太理工2000年设置的,入学时学生都是按一类本科的分数线录取的。如此好的生源却没有“出路”,太原理工矿业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贾俊峰对此表示:这个专业设置比较偏向管理,学生更适合参加公务员考试,所以就业相对滞后;其次,班里女生较多,而煤炭行业基于工作环境的要求比较倾向于男生。同样在6月,在这个“最难就业年”,省内外42 家用人单位为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的239 名毕业生提供了1010 个就业岗位,人均拥有4.2 个就业岗位供选择。该校校长刘健说,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一直是该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一直坚持“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适应职业发展用人需求建设专业”的原则。目前,该校开设有畜牧兽医等9 个专业,覆盖了山西畜牧业生产产前、产中及产后整个产业链。事实再次证明,突出教育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专业培训与职业需求对接,是破解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否则,“市场需要的是蛋糕,学校送出的却是包子”,那么,毕业生只能遭遇“毕业即失业”了。

武汉某人才公司总经理说,武汉有三个国家及开发区,光谷集中了光电子研发、生产、销售人才,东西湖集中了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人才,而沌口主要需求汽车研发、制造、销售人才。纵观全局,人才的缺口大多集中在制造和销售岗位,可是这类工作,毕业生都不是太青睐。“有的岗位招不到人,想去的岗位又去不了”,这种求职错位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也比较普遍,一些毕业生由此选择观望和等待。

材料6:

6月1日以来,央视《新闻1+1》和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会同多家企业共同启动了“就业·有位来”大型公益活动,希望扮演一个桥梁,让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大学生来这里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主持人:“就业·有位来”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以来,截止到7月1日,共有7902家企业参加公益活动,共提供了9000多个职位,6万多个岗位。招聘过程中二线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是45.8%,再加上三线及三线以下的城市11.4%,其中外商独资,合资的企业占到了21.59%,民营和股份制的企业61.4%,是提供就业岗位的重点,从某种角度来说,民营企业好,就业形势就会好。

在活动中发现,2013年应届毕业生获得录用通知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有相关的实习经历,占到26.8%。很多毕业生还没有签约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手中有录用通知,还在抉择中占20.3%,与期待的薪酬差距比较大排第二位,占15.8%,对职位不了解,或者期望值太高,错失了机会占10.0%。薪酬太低,没法生活占9.7%,招聘信息太多,不知道应该如何筛选、处理占8.6%,还有的是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就业等等。

连线嘉宾:到7月10日,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88%,但是这个数据很有意思。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0%,本科生最低只有86%,高职也就是专科反而达到了90%。高职类这些学生,本身它就是瞄准市场区的,所以不管是高级技师学院还是高级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接受的是双轨教育,既拿到了学历文凭,也有技师的资格,因此他们的就业率历年特别高。

主持人:从今年就业季来说,似乎要接近尾声,但是对于一些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你的建议是什么?

连线嘉宾:实际上,大学生的“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择业难”。财务、银行、IT技术等相关专业供需出现饱和,竞争较为激烈,人力资源、采购、贸易、行政等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较低的岗位,同样竞争激烈,但销售类岗位需求较大,职位竞争指数相对较低,证明大学生对销售类岗位兴趣较低。土工、畜牧、物业维修、养殖等偏技术类的工作完全没有对大学生构成吸引力。再有,民营企业虽然整体招聘量较大,但较国企、外企和事业单位来说,整体竞争力却最低。很多应届生找工作本身不难,但是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确实很难。

材料7:

德国政府向来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一种连续性的长远战略,构建起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政策保障。早在1969年,德国就颁布了《就业促进法》,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政策范围内,争取达到和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不断改善就业结构,以避免、减轻或消除因失业对国民经济及个人利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依据《就业促进法》,德国先后颁布了《培训岗位促进法》、《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人劳动保护法》、《学校教育法》等,形成针对青年就业创业的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政策和各项具体管理措施的实施。

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由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组成。政府的服务系统是劳动部门,从联邦劳动部,到各州各市的劳动局,这些部门经常发布就业指导信息,这对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经劳动总署批准注册的私人咨询介绍所从1994年开始成立,这些咨询机构主要面向企业,同时为求职者个人介绍,搭起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桥梁。私人咨询机构的优势体现为:针对性强,运作灵活,有比政府系统更具体的服务策划。这些机构以企业经济投入为依托,目标重点瞄准企业的需要。另外德国大学一般均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找工作提供就业信息。

德国大学在教学上重视宽知识,厚基础,实行通识教育。为了避免学文科缺乏自然科学基础,学理科缺乏人文素质的现象,学生入校后并不急于定专业,而是上完各种基础课后才正式选择专业课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需求变化很快,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几年后就可能成为滞销专业,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可根据需要从容地选择专业。而且德国大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外还要选修多个专业,这种教学体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强,就业机会大。另外,德国绝大多数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时间后才能毕业,这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德国企业一般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通过实习,达到相互了解,并最终签定就业合同的比例不在少数。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让实习的学生再回来工作,还资助学生完成学业。

德国学生的就业观念很现代,在他们看来,做什么都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女大学生安娜在谈到职业选择时说:“生存是理想的基础,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件事是先养活自己,找一个活干,理想要从现实做起”。很多德国大学生都认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业与否是个人生存能力的体现,而不是政府或其他人的责任。另外,世界经济不景气使得大学生有了危机感,他们曾经悠哉悠哉的心态被失业的恐惧所改变,甚至主动选择跟自己专业无关,或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大学生就业体系功不可没。在德国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很高,他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对职业期望要求高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职业行情和职业发展动态、前景和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定位”,明确职业选择目标;对重视工资待遇的学生,则帮助他们分析各行业的薪酬情况,引导大学生合理“报价”,并传授面谈待遇的技巧等;而对有自卑感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化解心理危机,勇敢面对社会。

第三题、假定你是某市政府就业服务部门负责人,应邀到某高校对毕业生做一次就业指导专场讲座。结合给定资料,撰写一份简要的发言提纲。(25分)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全面,层次清楚,不要求格式,不超过400字。

赋分说明

大学生就业背景,5分;

大学生就业原因,5分;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5分;

大学生就业对策,6分;

表达分,4分。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言提纲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

二、由于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的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其次,高校现在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忽视学生就业必须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

三、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我们要大力贯彻习近平主席对我们的期待,转变就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摆正心态,勇于到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只有这样才能在认识的道路上一步步走稳走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问答题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的,成绩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留在桌上,在考生座次表对应准考证号、姓名栏内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

给定材料

材料1:

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他勉励当代大学生要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2013年大学生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2009年前增加近100万人,创历史新高,据统计截止3月底,南方某地毕业生签约率只有30%,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距离大学生毕业离校不到3个月,还有七成毕业生工作没着落。在劳动力短缺时代加快到来的今天,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却遭遇如此就业困境,值得认真思量。

材料2:

3月30日,上万名大学生聚集山西大学生招聘会现场求职应聘。他们大多青睐于国有企业、大型房地产企业,对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选择意向较弱。而前来招聘的企业中,国有企业不到7%。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的毕业生认为中小企业发展前景模糊、平台小,对于这些企业伸出的“橄榄枝”并不买账。在公务员、国企等竞聘中失利之后,目光才会转向中小企业。

陈先生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律师事务所,年初他来到西安筹备分公司,招聘十几名律师助理,可情况并不乐观,“不是说今年是‘最难就业季’么,为啥我却找不到人呢?”陈先生纳闷。“我们招聘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都不高,只要是法律相关专业就行,门槛已经非常低了,待遇却不低,底薪加业务提成,月平均工资可以拿到5000元左右。”他们通知了一百多位有求职意向的应聘者前来面试,但实际前来面试的只有20几人,最终,只有两名毕业生和事务所签了合同。记者联系了几位依旧没有就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小宋说“今年的就业形势确实不好,但是总感觉那些律师事务所都是私企,没有什么保证,爸妈又说要找就找个好工作,家里还能供我一段时间,让我一心准备公务员考试呢,只要能坐办公室,轻松点就可以了,工资多少无所谓。”

为了解毕业生对下基层和到中小企业工作的真实想法,记者还在北京、上海、石家庄、西安、广州5个城市发放问卷,采取封闭式选择题和开放式访谈题相结合的模式,调查了1210名应届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1206份。

调查发现,大学生愿意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原因排名第一的是“为二次就业增加砝码(61.3%)”,其次是“今年大城市就业压力太大(52.6%)”,第三是“国家代偿学费和贷款(44.4%)”,因为“支援国家基层建设”和“基层更利于成长成才”而愿意下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1.9%和22.3%。这说明高校毕业生愿意下基层和到中小企业工作的颇有一种“退而求其次”、“不得不为之”的无奈意味。而不愿意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职业发展空间有限(77.1%)”、“收入和待遇低(68.9%)”和“缺少挑战性的工作(53.4%)”。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更看重未来的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再仅仅以工资待遇的高低作为求职的标准。同时,也说明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心目中行成了“刻板印象”,既简单枯燥、缺少挑战且收入不高,即使在考虑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人中,也很少有毕业生认为在那里能够很好的施展才华。

其实,这恰恰是大学生就业的误区之一,大学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石磊,考到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5年后已任党支部书记的石磊再次庄重选择:扎根农村,用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努力改变落后面貌,改变乡亲们的人生命运。村里档案资料管理不完善,石磊加班加点整理出村情民情档案140多卷,村里建成党员教育远程平台,他挨家挨户发放“为民服务联系卡”,江四桥建设村正在开展拆迁工作,他主动包干认领工作对象,做通十多户群众的工作……2012年5月、在江苏省党代会上,石磊高票当选十八大代表,是全国20多万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中的首位十八大代表。

材料3:

国内某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雇主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今年4月,网上发布职位数逾266万个,比3月增加了进17.4万个,同比上涨19%。各大类企业招聘需求中,民企表现最为出色,需求同比上升29.8%。

一方面,应届毕业生喊着就业难,却宁可在家待业也非事业单位、大公企业不进;另一方面,数千万小微企业求贤若渴,却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无奈陷入反复招聘的境地。即使在小微企业密集的软件行业,大学生们也更青睐大企业。

今年刚从某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小陈因为公务员考试没有过,最近一直在跑各大招聘会,她的想法是希望先找一家事业单位的文字工作,实在不行进个大企业当个办公室文秘过渡一下,明年再考。“想考公务员就是为了图个稳定,希望工作的强度不要太大,压力小一点,能保证休假,薪酬倒是其次。”“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就算现在看上去前景挺好,谁知道几年以后公司还在不在呢。”在各大招聘会上,抱着这种想法来求职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不少受访学生挂在嘴边的第一个词就是“稳定”。“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大,现在找工作这么难,不想总是频繁换岗,一不小心就失业了……”不少接受采访的学生争相道出去中小企业就业的顾虑。

中小企业尚不完善的福利体系,成为毕业生们拒绝中小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的“90后”不仅清楚地明白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权利意识已经觉醒。“90后”大学生在选择企业时,最受关注的5个条件是福利保障、薪酬水平、发展前景、稳定性和升职机会。求职者最看重的福利保障包含:社会保险的缴纳、带薪年假、法定节假日等。尽管求职者也很关注薪酬待遇,但福利保障逐渐成为大学生求职拒绝小微企业的重要原因。

看到求职者的顾虑,为了揽才,有的小微企业不惜“血本”——不仅承诺“五险一金”、带薪休假、星级公寓,还承诺提供大额购房、购车补贴。在民企招聘专场,总能看到企业在岗位招聘的广告上专门有“福利”一栏,不少企业把社保、公积金、带薪休假等待遇单独列出,有的公司甚至做出一年两次公费旅游、一旦结婚公司垫付房款等具体承诺。

天津市某科技服务公司吴总经理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转变对去中小企业工作的考虑,“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大,自由度高,有足够的创意空间将年轻人的热情发挥到极致;社会福利和企事业单位没多大差别,我们公司五险一金都有;还有,薪酬并不低,我们特别欢迎有梦想有冲劲的年轻人加盟我们公司。”她说,“很多大学生投简历都投晕了,每天忙于面试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干什么。”她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先有一份工作,踏实干着,再不断调整方向。

材料4:

2013年4月30日,浙江省教育厅召开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会,预计今年将有40多万毕业生在浙江求职就业。”浙江省教育厅学生管理处丁处长说,“就业压力非常大,工作任务繁重。”全省高校签约率为22.52%,较去年同期下降0.95%。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普遍感到就业市场的“低迷”,校园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往往下降10%至15%。浙江某大学孙老师说,“去年来了180多家企业,今年只来了120家左右,提供的岗位也在下降。减少的岗位中不少是大型企业”。

在孙老师的印象里,80后的毕业生普遍比较现实,有工作机会,往往会选择先去做着。但90后的家长他们给小孩一个月的生活费,都超过了小孩一个月的工资,他们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如果不是一份薪水高或者比较稳定的工作,家长会说服小孩不要着急找,可以考个公务员或者更稳定一些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刚进去收入低,对家长的吸引力不大。”省人才市场相关人士对记者分析在没有签约的大学生中,大约有30%的大学生属于主动就业积极性不高者。这些大学生都有共性,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孩子没有经济压力。甚至有的女大学生家长懂得嫁个好老公比找工作更重要,工作有个稳定点的就可以了。

当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教育因素有很多。大学生自身是否存在导致“就业难”的因素呢?据有关调查显示,仅有1.1%的在校大学生为学业忙碌,而28%的群体则忙于谈恋爱。

大学生“翘课”,在各所高校应该是件屡见不鲜的事情。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过逃课经历。其中,28.7%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差,没有学到东西;27.8%的学生认为课程乏味,脱离实际;20.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信息量太少;7.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容易,自学也可以掌握。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除了教育环境松紧衔接存在问题外,社会上普遍流传着“学不能有所用”的观念也导致不少在校大学生扔开书本尽情玩耍。大学生们都梦想着成功,然而往往忽略了每位成功者背后的努力。

材料5:

6月1日,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32名同学,10 个成功考研,剩下22个同学只签了2份就业协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太理工2000年设置的,入学时学生都是按一类本科的分数线录取的。如此好的生源却没有“出路”,太原理工矿业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贾俊峰对此表示:这个专业设置比较偏向管理,学生更适合参加公务员考试,所以就业相对滞后;其次,班里女生较多,而煤炭行业基于工作环境的要求比较倾向于男生。同样在6月,在这个“最难就业年”,省内外42 家用人单位为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的239 名毕业生提供了1010 个就业岗位,人均拥有4.2 个就业岗位供选择。该校校长刘健说,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一直是该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一直坚持“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适应职业发展用人需求建设专业”的原则。目前,该校开设有畜牧兽医等9 个专业,覆盖了山西畜牧业生产产前、产中及产后整个产业链。事实再次证明,突出教育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专业培训与职业需求对接,是破解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否则,“市场需要的是蛋糕,学校送出的却是包子”,那么,毕业生只能遭遇“毕业即失业”了。

武汉某人才公司总经理说,武汉有三个国家及开发区,光谷集中了光电子研发、生产、销售人才,东西湖集中了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人才,而沌口主要需求汽车研发、制造、销售人才。纵观全局,人才的缺口大多集中在制造和销售岗位,可是这类工作,毕业生都不是太青睐。“有的岗位招不到人,想去的岗位又去不了”,这种求职错位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也比较普遍,一些毕业生由此选择观望和等待。

材料6:

6月1日以来,央视《新闻1+1》和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会同多家企业共同启动了“就业·有位来”大型公益活动,希望扮演一个桥梁,让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大学生来这里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主持人:“就业·有位来”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以来,截止到7月1日,共有7902家企业参加公益活动,共提供了9000多个职位,6万多个岗位。招聘过程中二线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是45.8%,再加上三线及三线以下的城市11.4%,其中外商独资,合资的企业占到了21.59%,民营和股份制的企业61.4%,是提供就业岗位的重点,从某种角度来说,民营企业好,就业形势就会好。

在活动中发现,2013年应届毕业生获得录用通知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有相关的实习经历,占到26.8%。很多毕业生还没有签约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手中有录用通知,还在抉择中占20.3%,与期待的薪酬差距比较大排第二位,占15.8%,对职位不了解,或者期望值太高,错失了机会占10.0%。薪酬太低,没法生活占9.7%,招聘信息太多,不知道应该如何筛选、处理占8.6%,还有的是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就业等等。

连线嘉宾:到7月10日,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88%,但是这个数据很有意思。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0%,本科生最低只有86%,高职也就是专科反而达到了90%。高职类这些学生,本身它就是瞄准市场区的,所以不管是高级技师学院还是高级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接受的是双轨教育,既拿到了学历文凭,也有技师的资格,因此他们的就业率历年特别高。

主持人:从今年就业季来说,似乎要接近尾声,但是对于一些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你的建议是什么?

连线嘉宾:实际上,大学生的“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择业难”。财务、银行、IT技术等相关专业供需出现饱和,竞争较为激烈,人力资源、采购、贸易、行政等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较低的岗位,同样竞争激烈,但销售类岗位需求较大,职位竞争指数相对较低,证明大学生对销售类岗位兴趣较低。土工、畜牧、物业维修、养殖等偏技术类的工作完全没有对大学生构成吸引力。再有,民营企业虽然整体招聘量较大,但较国企、外企和事业单位来说,整体竞争力却最低。很多应届生找工作本身不难,但是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确实很难。

材料7:

德国政府向来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一种连续性的长远战略,构建起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政策保障。早在1969年,德国就颁布了《就业促进法》,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政策范围内,争取达到和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不断改善就业结构,以避免、减轻或消除因失业对国民经济及个人利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依据《就业促进法》,德国先后颁布了《培训岗位促进法》、《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人劳动保护法》、《学校教育法》等,形成针对青年就业创业的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政策和各项具体管理措施的实施。

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由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组成。政府的服务系统是劳动部门,从联邦劳动部,到各州各市的劳动局,这些部门经常发布就业指导信息,这对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经劳动总署批准注册的私人咨询介绍所从1994年开始成立,这些咨询机构主要面向企业,同时为求职者个人介绍,搭起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桥梁。私人咨询机构的优势体现为:针对性强,运作灵活,有比政府系统更具体的服务策划。这些机构以企业经济投入为依托,目标重点瞄准企业的需要。另外德国大学一般均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找工作提供就业信息。

德国大学在教学上重视宽知识,厚基础,实行通识教育。为了避免学文科缺乏自然科学基础,学理科缺乏人文素质的现象,学生入校后并不急于定专业,而是上完各种基础课后才正式选择专业课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需求变化很快,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几年后就可能成为滞销专业,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可根据需要从容地选择专业。而且德国大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外还要选修多个专业,这种教学体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强,就业机会大。另外,德国绝大多数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时间后才能毕业,这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德国企业一般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通过实习,达到相互了解,并最终签定就业合同的比例不在少数。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让实习的学生再回来工作,还资助学生完成学业。

德国学生的就业观念很现代,在他们看来,做什么都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女大学生安娜在谈到职业选择时说:“生存是理想的基础,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件事是先养活自己,找一个活干,理想要从现实做起”。很多德国大学生都认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业与否是个人生存能力的体现,而不是政府或其他人的责任。另外,世界经济不景气使得大学生有了危机感,他们曾经悠哉悠哉的心态被失业的恐惧所改变,甚至主动选择跟自己专业无关,或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大学生就业体系功不可没。在德国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很高,他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对职业期望要求高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职业行情和职业发展动态、前景和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定位”,明确职业选择目标;对重视工资待遇的学生,则帮助他们分析各行业的薪酬情况,引导大学生合理“报价”,并传授面谈待遇的技巧等;而对有自卑感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化解心理危机,勇敢面对社会。

第二题、“给定资料7”中引用德国女大学生安娜的一句话:“生存是理想的基础,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先养活自己,找一个活干,理想要从现实做起”,请结合给定资料反映出大学生择业误区,谈谈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认识。(15分)

要求:分析深入,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赋分说明

以上问题分为3个自然段;每段5分;

每点根据内容是否充实以及表述是否清晰等情况,酌情给1-3分;

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1-2分;错别字3个字扣1分。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认识是:先适应社会,打好经济物质基础,然后要在适应工作的基础上,更看中未来的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具体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签约率低;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毕业即失业等原因;

因此,当代大学生要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构建完善和体现的政策保障;颁布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就业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政策和各项具体管理措施的实施并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问答题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的,成绩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留在桌上,在考生座次表对应准考证号、姓名栏内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

给定材料

材料1:

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他勉励当代大学生要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2013年大学生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2009年前增加近100万人,创历史新高,据统计截止3月底,南方某地毕业生签约率只有30%,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距离大学生毕业离校不到3个月,还有七成毕业生工作没着落。在劳动力短缺时代加快到来的今天,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却遭遇如此就业困境,值得认真思量。

材料2:

3月30日,上万名大学生聚集山西大学生招聘会现场求职应聘。他们大多青睐于国有企业、大型房地产企业,对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选择意向较弱。而前来招聘的企业中,国有企业不到7%。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的毕业生认为中小企业发展前景模糊、平台小,对于这些企业伸出的“橄榄枝”并不买账。在公务员、国企等竞聘中失利之后,目光才会转向中小企业。

陈先生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律师事务所,年初他来到西安筹备分公司,招聘十几名律师助理,可情况并不乐观,“不是说今年是‘最难就业季’么,为啥我却找不到人呢?”陈先生纳闷。“我们招聘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都不高,只要是法律相关专业就行,门槛已经非常低了,待遇却不低,底薪加业务提成,月平均工资可以拿到5000元左右。”他们通知了一百多位有求职意向的应聘者前来面试,但实际前来面试的只有20几人,最终,只有两名毕业生和事务所签了合同。记者联系了几位依旧没有就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小宋说“今年的就业形势确实不好,但是总感觉那些律师事务所都是私企,没有什么保证,爸妈又说要找就找个好工作,家里还能供我一段时间,让我一心准备公务员考试呢,只要能坐办公室,轻松点就可以了,工资多少无所谓。”

为了解毕业生对下基层和到中小企业工作的真实想法,记者还在北京、上海、石家庄、西安、广州5个城市发放问卷,采取封闭式选择题和开放式访谈题相结合的模式,调查了1210名应届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1206份。

调查发现,大学生愿意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原因排名第一的是“为二次就业增加砝码(61.3%)”,其次是“今年大城市就业压力太大(52.6%)”,第三是“国家代偿学费和贷款(44.4%)”,因为“支援国家基层建设”和“基层更利于成长成才”而愿意下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1.9%和22.3%。这说明高校毕业生愿意下基层和到中小企业工作的颇有一种“退而求其次”、“不得不为之”的无奈意味。而不愿意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职业发展空间有限(77.1%)”、“收入和待遇低(68.9%)”和“缺少挑战性的工作(53.4%)”。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更看重未来的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再仅仅以工资待遇的高低作为求职的标准。同时,也说明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心目中行成了“刻板印象”,既简单枯燥、缺少挑战且收入不高,即使在考虑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工作的人中,也很少有毕业生认为在那里能够很好的施展才华。

其实,这恰恰是大学生就业的误区之一,大学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石磊,考到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5年后已任党支部书记的石磊再次庄重选择:扎根农村,用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努力改变落后面貌,改变乡亲们的人生命运。村里档案资料管理不完善,石磊加班加点整理出村情民情档案140多卷,村里建成党员教育远程平台,他挨家挨户发放“为民服务联系卡”,江四桥建设村正在开展拆迁工作,他主动包干认领工作对象,做通十多户群众的工作……2012年5月、在江苏省党代会上,石磊高票当选十八大代表,是全国20多万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中的首位十八大代表。

材料3:

国内某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雇主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今年4月,网上发布职位数逾266万个,比3月增加了进17.4万个,同比上涨19%。各大类企业招聘需求中,民企表现最为出色,需求同比上升29.8%。

一方面,应届毕业生喊着就业难,却宁可在家待业也非事业单位、大公企业不进;另一方面,数千万小微企业求贤若渴,却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无奈陷入反复招聘的境地。即使在小微企业密集的软件行业,大学生们也更青睐大企业。

今年刚从某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小陈因为公务员考试没有过,最近一直在跑各大招聘会,她的想法是希望先找一家事业单位的文字工作,实在不行进个大企业当个办公室文秘过渡一下,明年再考。“想考公务员就是为了图个稳定,希望工作的强度不要太大,压力小一点,能保证休假,薪酬倒是其次。”“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就算现在看上去前景挺好,谁知道几年以后公司还在不在呢。”在各大招聘会上,抱着这种想法来求职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不少受访学生挂在嘴边的第一个词就是“稳定”。“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大,现在找工作这么难,不想总是频繁换岗,一不小心就失业了……”不少接受采访的学生争相道出去中小企业就业的顾虑。

中小企业尚不完善的福利体系,成为毕业生们拒绝中小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的“90后”不仅清楚地明白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权利意识已经觉醒。“90后”大学生在选择企业时,最受关注的5个条件是福利保障、薪酬水平、发展前景、稳定性和升职机会。求职者最看重的福利保障包含:社会保险的缴纳、带薪年假、法定节假日等。尽管求职者也很关注薪酬待遇,但福利保障逐渐成为大学生求职拒绝小微企业的重要原因。

看到求职者的顾虑,为了揽才,有的小微企业不惜“血本”——不仅承诺“五险一金”、带薪休假、星级公寓,还承诺提供大额购房、购车补贴。在民企招聘专场,总能看到企业在岗位招聘的广告上专门有“福利”一栏,不少企业把社保、公积金、带薪休假等待遇单独列出,有的公司甚至做出一年两次公费旅游、一旦结婚公司垫付房款等具体承诺。

天津市某科技服务公司吴总经理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转变对去中小企业工作的考虑,“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大,自由度高,有足够的创意空间将年轻人的热情发挥到极致;社会福利和企事业单位没多大差别,我们公司五险一金都有;还有,薪酬并不低,我们特别欢迎有梦想有冲劲的年轻人加盟我们公司。”她说,“很多大学生投简历都投晕了,每天忙于面试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干什么。”她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先有一份工作,踏实干着,再不断调整方向。

材料4:

2013年4月30日,浙江省教育厅召开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会,预计今年将有40多万毕业生在浙江求职就业。”浙江省教育厅学生管理处丁处长说,“就业压力非常大,工作任务繁重。”全省高校签约率为22.52%,较去年同期下降0.95%。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普遍感到就业市场的“低迷”,校园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往往下降10%至15%。浙江某大学孙老师说,“去年来了180多家企业,今年只来了120家左右,提供的岗位也在下降。减少的岗位中不少是大型企业”。

在孙老师的印象里,80后的毕业生普遍比较现实,有工作机会,往往会选择先去做着。但90后的家长他们给小孩一个月的生活费,都超过了小孩一个月的工资,他们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如果不是一份薪水高或者比较稳定的工作,家长会说服小孩不要着急找,可以考个公务员或者更稳定一些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刚进去收入低,对家长的吸引力不大。”省人才市场相关人士对记者分析在没有签约的大学生中,大约有30%的大学生属于主动就业积极性不高者。这些大学生都有共性,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孩子没有经济压力。甚至有的女大学生家长懂得嫁个好老公比找工作更重要,工作有个稳定点的就可以了。

当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教育因素有很多。大学生自身是否存在导致“就业难”的因素呢?据有关调查显示,仅有1.1%的在校大学生为学业忙碌,而28%的群体则忙于谈恋爱。

大学生“翘课”,在各所高校应该是件屡见不鲜的事情。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过逃课经历。其中,28.7%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差,没有学到东西;27.8%的学生认为课程乏味,脱离实际;20.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信息量太少;7.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容易,自学也可以掌握。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除了教育环境松紧衔接存在问题外,社会上普遍流传着“学不能有所用”的观念也导致不少在校大学生扔开书本尽情玩耍。大学生们都梦想着成功,然而往往忽略了每位成功者背后的努力。

材料5:

6月1日,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32名同学,10 个成功考研,剩下22个同学只签了2份就业协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太理工2000年设置的,入学时学生都是按一类本科的分数线录取的。如此好的生源却没有“出路”,太原理工矿业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贾俊峰对此表示:这个专业设置比较偏向管理,学生更适合参加公务员考试,所以就业相对滞后;其次,班里女生较多,而煤炭行业基于工作环境的要求比较倾向于男生。同样在6月,在这个“最难就业年”,省内外42 家用人单位为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的239 名毕业生提供了1010 个就业岗位,人均拥有4.2 个就业岗位供选择。该校校长刘健说,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一直是该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一直坚持“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适应职业发展用人需求建设专业”的原则。目前,该校开设有畜牧兽医等9 个专业,覆盖了山西畜牧业生产产前、产中及产后整个产业链。事实再次证明,突出教育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专业培训与职业需求对接,是破解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否则,“市场需要的是蛋糕,学校送出的却是包子”,那么,毕业生只能遭遇“毕业即失业”了。

武汉某人才公司总经理说,武汉有三个国家及开发区,光谷集中了光电子研发、生产、销售人才,东西湖集中了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人才,而沌口主要需求汽车研发、制造、销售人才。纵观全局,人才的缺口大多集中在制造和销售岗位,可是这类工作,毕业生都不是太青睐。“有的岗位招不到人,想去的岗位又去不了”,这种求职错位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也比较普遍,一些毕业生由此选择观望和等待。

材料6:

6月1日以来,央视《新闻1+1》和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会同多家企业共同启动了“就业·有位来”大型公益活动,希望扮演一个桥梁,让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大学生来这里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主持人:“就业·有位来”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以来,截止到7月1日,共有7902家企业参加公益活动,共提供了9000多个职位,6万多个岗位。招聘过程中二线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是45.8%,再加上三线及三线以下的城市11.4%,其中外商独资,合资的企业占到了21.59%,民营和股份制的企业61.4%,是提供就业岗位的重点,从某种角度来说,民营企业好,就业形势就会好。

在活动中发现,2013年应届毕业生获得录用通知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有相关的实习经历,占到26.8%。很多毕业生还没有签约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手中有录用通知,还在抉择中占20.3%,与期待的薪酬差距比较大排第二位,占15.8%,对职位不了解,或者期望值太高,错失了机会占10.0%。薪酬太低,没法生活占9.7%,招聘信息太多,不知道应该如何筛选、处理占8.6%,还有的是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就业等等。

连线嘉宾:到7月10日,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88%,但是这个数据很有意思。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0%,本科生最低只有86%,高职也就是专科反而达到了90%。高职类这些学生,本身它就是瞄准市场区的,所以不管是高级技师学院还是高级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接受的是双轨教育,既拿到了学历文凭,也有技师的资格,因此他们的就业率历年特别高。

主持人:从今年就业季来说,似乎要接近尾声,但是对于一些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你的建议是什么?

连线嘉宾:实际上,大学生的“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择业难”。财务、银行、IT技术等相关专业供需出现饱和,竞争较为激烈,人力资源、采购、贸易、行政等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较低的岗位,同样竞争激烈,但销售类岗位需求较大,职位竞争指数相对较低,证明大学生对销售类岗位兴趣较低。土工、畜牧、物业维修、养殖等偏技术类的工作完全没有对大学生构成吸引力。再有,民营企业虽然整体招聘量较大,但较国企、外企和事业单位来说,整体竞争力却最低。很多应届生找工作本身不难,但是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确实很难。

材料7:

德国政府向来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一种连续性的长远战略,构建起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政策保障。早在1969年,德国就颁布了《就业促进法》,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政策范围内,争取达到和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不断改善就业结构,以避免、减轻或消除因失业对国民经济及个人利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依据《就业促进法》,德国先后颁布了《培训岗位促进法》、《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人劳动保护法》、《学校教育法》等,形成针对青年就业创业的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政策和各项具体管理措施的实施。

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由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组成。政府的服务系统是劳动部门,从联邦劳动部,到各州各市的劳动局,这些部门经常发布就业指导信息,这对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经劳动总署批准注册的私人咨询介绍所从1994年开始成立,这些咨询机构主要面向企业,同时为求职者个人介绍,搭起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桥梁。私人咨询机构的优势体现为:针对性强,运作灵活,有比政府系统更具体的服务策划。这些机构以企业经济投入为依托,目标重点瞄准企业的需要。另外德国大学一般均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找工作提供就业信息。

德国大学在教学上重视宽知识,厚基础,实行通识教育。为了避免学文科缺乏自然科学基础,学理科缺乏人文素质的现象,学生入校后并不急于定专业,而是上完各种基础课后才正式选择专业课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需求变化很快,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几年后就可能成为滞销专业,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可根据需要从容地选择专业。而且德国大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外还要选修多个专业,这种教学体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强,就业机会大。另外,德国绝大多数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时间后才能毕业,这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德国企业一般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通过实习,达到相互了解,并最终签定就业合同的比例不在少数。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让实习的学生再回来工作,还资助学生完成学业。

德国学生的就业观念很现代,在他们看来,做什么都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女大学生安娜在谈到职业选择时说:“生存是理想的基础,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件事是先养活自己,找一个活干,理想要从现实做起”。很多德国大学生都认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业与否是个人生存能力的体现,而不是政府或其他人的责任。另外,世界经济不景气使得大学生有了危机感,他们曾经悠哉悠哉的心态被失业的恐惧所改变,甚至主动选择跟自己专业无关,或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大学生就业体系功不可没。在德国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很高,他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对职业期望要求高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职业行情和职业发展动态、前景和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定位”,明确职业选择目标;对重视工资待遇的学生,则帮助他们分析各行业的薪酬情况,引导大学生合理“报价”,并传授面谈待遇的技巧等;而对有自卑感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化解心理危机,勇敢面对社会。

第一题、请根据“给定资料2—5,简要概括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主要原因。(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楚,表述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

赋分说明

以上每点2分;此题采分点较多,必须要合并与分类;

每点根据概括是否准确以及表述是否清晰等情况,酌情给1-2分;

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1-2分;错别字3个字扣1分。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高校毕业生:①高校毕业生的观念;②施展水平;

中小企业:①职业发展空间;②收入及待遇;③工作的挑战性;④福利体系;⑤待遇及吸引力;

高校:①高校专业设置;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