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详情

2017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申论》试卷(省级)

开始做题

试卷预览

问答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作文示例:

以水为师

  水是至柔至刚的力量,在广袤的土地上流淌,沐浴众生,滋润万物;在贫瘠的沟壑旁盘绕,开山破石,悄悄然有万钧之力。

  如果要问这种力量来自哪里,或许在“上善若水”的解读里,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字里行间能够找寻到力量的所在。 这柔性的力量,何尝不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钥匙。回首十年,从点到面,从刚到柔,从单一到联动,从惩治到预防,你会发觉公权力正以水的姿态流淌在社会的泥土中,这柔性的力量正消逝着彼此的缝隙,正凝聚着社会的共识。

  水是大地温柔的抚慰,没有外科手术式的切割,却有磨平沟壑棱角的坚韧。你看那社会管理创新的版图上,公权力以涓涓细流的形态,缝合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乃至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所带来的矛盾与纠纷。对立与冲突的出现,已不会轻易地使我们绷起紧张的神经,因为延伸进每一个社区和街道、每一个企业和机关、每一个行业和群体的调解组织,勾画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基本元素,在一切还处在萌芽之时,尽其所能将彼此的误会、曲解、摩擦和冲突所产生的沟壑填平。正因为姿态的变化,社会管理的面孔早已不是僵硬的栅栏和冰冷的惊堂木,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纠纷解决,让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为社会自愈机能的成长留出时间与空间。柔性的、灵活的、民众为主体的纠纷解决机制,支撑着这个日新月异的转型社会。精神不被身体撕裂,道德不被成长丢弃,共识不被个体忘记。这就是柔性的力量。

  水的灵性,沿着山涧、沿着沟渠、沿着河道、沿着芦苇与水鸟哼唱的弦歌,浇灌着生生不息、刀耕火种的田原。是水的存在,勾画出南方与北方,勾画出内陆与沿海,勾画出高地与平原,勾画出生命的网络。凝望这一切,会让你想起社会管理创新的热土上,如火如荼的信息化建设,将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构筑成千百万个以平安、关怀与温暖为中心的社区网格,每一个网格都是连接全局的能量枢纽,每一个网格都是社会管理与政府投入的基本单元。矛盾化解、纠纷调处、公共服务等通过这些形式简单却又容量巨大的网格体现着社会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传递出这个国家鱼水情深的力度与温度。

  水总是出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或在干涸的河床,或在期盼甘霖的庄稼地。在转型中国,土地征收征用、城市拆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等矛盾纠纷高发的领域就是这干涸的河床或是那期盼甘霖的庄稼地。在社会管理创新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大格局中,及时通报信息、主动排查矛盾、提前预防纠纷,正是一种以公众参与为主的凝聚民智、民心的形式。通过一次次基层调研、群众评议会、网络舆情分析、矛盾纠纷排查指南等大胆创新的尝试,人们在最短时间、最靠前沿、最大限度地减小对抗性的过程中以柔软的身段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润物无声,正是那一个个奔波于村落、社区、工厂的调解员,擎起一面面奔跑的旗帜,成为这欣欣向荣的土地上流淌着的最柔性的力量。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或许是这力量静流深远,滋养万物的秘诀。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将服务当做生活的最大乐趣、将付出当作生命的最高品格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态度。这种态度,在社会管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大格局中,就是将社会管理归结为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定位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无论是积极主动地排查矛盾、预防纠纷,还是灵活、便捷地解决矛盾、化解纠纷,正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民智、赢得民心。也只有真正秉持这样的态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隐患才能得到根治,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才能踏准时代的节拍。

  “上善若水任方圆,厚德载物已成刚。”以水的姿态,来展开社会管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的探索,意味着道法自然却不轻易盲从的坚定,意味着灵活机动但不突破法治的坚守,意味着广泛参与并携手凝聚共识的思路。

  这涓涓细流,是民族复兴的血脉,日复一日地流淌在中华崛起的良知与灵魂之中,也正是这最柔性的力量,在奔向远方的历史长河中必将写下“静水流深、善政长存”的篇章。

以水为师2

大思想家老子的师父常枞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老子问师父:“今后,我将以谁为师?”常枞说:“你应该以水作为老师”。“以水为师”是常枞临终前留给老子的教诲,也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水是真善美的化身,它蕴含着滋养万物、无私奉献的大爱美德,蕴含着柔弱胜刚强的坚定力量与灵活变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蕴含着辩证统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生灵、孕育众生,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这正是水的美德体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它以汩汩乳汁哺育着黄河流域的百姓,并形成了黄河文明,但却从不索取回报。而反观社会现实,追求真善美、讲求奉献的美德正在逐渐丢失,争名夺利、功利主义十分盛行,因此,我们亟需弘扬水的这种追求善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美德。除了善的美德外,水还拥有着“柔弱胜刚强”的坚定力量。水成于无形,看似柔弱,但却不懦弱,看似平静,但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俗话说的“滴水穿石”就是“以柔克刚”的典型案例。同时,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外圆内方,此乃变通之道。当水遇到高山险阻时,或洄旋,或分流,或冲击,或另辟蹊径,总是一往无前;当水遇到平原坦途时,则静水深流,展现出荣辱不惊、博大包容的品质,水善于变通,但却从未改变水的本质,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于简单”,这种精神也是时代所亟需的。因此,“以水为师”可以学习水的大爱美德、刚柔相济与灵活变通的精神。

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在水这里还可以习得辩证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水的刚柔相济、内圆外方、动静相宜都是典型的辩证统一思维。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这种辩证统一思维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大意义。“以水为师”还是“道法自然”的具体体现,几千年来,“道法自然”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形成水哲学启蒙与思辨的独特而久远的魅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有关于水哲学的精彩呈现,其背后所凸显的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尊重自然、顺势而为、和谐共生的思想,最后实现天人合一。

人类“以水为师”最终是要将水带给我们的启示用于实践中来,用于人类自身。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以水为师”的目标,同时“以水为师”也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水为师”,学习水的美德、水的精神以及背后的辩证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处于现代化征途上的人类所亟需的,因为这是我们精神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问答题

给定资料4介绍了G市某些区县在实施“水生态+扶贫”模式过程中取得的成效等内容。假如你是G市人大代表,准备提交一份“关于在全市推广‘水生态+扶贫’模式的建议”。请依据“给定资料4”,提出推广“水生态+扶贫”模式的理由和可推广的相关措施。

要求:1.紧扣材料,内容具体;2.理由充分,措施明确;3.层次分明,有逻辑性;4.不超过500字。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让街头文化绽放异彩光芒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血脉,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发展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美之,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一个国家只有不忘文化发展的初心,方能占据世界文化的一席之地。街头文化不仅为城市增添艺术气息,还有利于弘扬民间民俗文化,更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因此,要让街头文化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街头文化为城市增添艺术气息。城市是催生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街头文化则像城市中的文化符号,每一个街头的表演共同普奏出城市和谐的乐章。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艺术符号,只是徒有光鲜的外表和富有的经济活力,势必会是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孤城”。唱歌、跳街舞、捏面人、吹糖人等街头表演令人心潮澎湃,会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国际性大都市巴黎、纽约、莫斯科等亦随处可见与行人分享快乐和艺术的艺人。

街头文化是弘扬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基础。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头文化的发展是民间民俗文化的一种展现,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展现。城市街头表演的杂技如“吞刀”、“吞剑”、“脚顶缸”、“喉咙顶钢筋”等都是民间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早已深深融入一代代人的记忆和血脉中。街头文化本身具有娱乐化、大众化、通俗化等特点,百姓喜欢则会使民间民俗文化得以保存、传承、延续。

街头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街头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达形式,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符号,也是一个国家形象的代表。当前我国文化处于文化逆差,由于缺少品牌和专业经纪人,我国对外街头民间表演迟迟不能在国外站稳脚跟,相比之下,国外随处可见的街头表演却能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并且收益颇丰。中国街头艺术表演的亟需推进,有利于树立中国文化大国想象,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政府应以民为本,对街头艺术进行规范管理,确定行业规定和规范要求;政府部门拟定出台文化艺人街头表演规章条例,确保做到管理有章可循。同时,应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专门管理部门,联合文化、宣传等部门对街头艺人进行培训,并采取适当的工作方式保护街头文化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曾说:“文化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实现每一个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支持是“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的以民为本理念的体现。街头文化是一盏灯,燃亮自己,也点亮了中国文化,让街头文化绽放异彩的光芒,照亮中国、照亮世界!

问答题

“给定资料3”中划线句子写道“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这句话内涵丰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1)准确、全面,逻辑清晰;(2)不超过300字。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观点正确,指的是以水喻道,通过了解水的“至柔性格”来理解中国文化的品格与内涵。

1.“水”的意象指水滋养万物而不争夺的包容性,没有固定形状而能随意变化的可塑性

2.“儒”之“柔”指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柔”不是软弱无力,是具有柔顺性,能以柔克刚,不受外界危机影响并克服困难,具有“弱德之美”,善于等待和忍耐,并影响人与自然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在技术层面表现为不违背自然,而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3.以水喻道有利于:确立存在论的意向,领会“道”的内涵;奠定道德论,凸显道德的品性。

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水”,发扬以柔克刚的中华文化品格,与自然和谐相处。

~~~~~~~~~~~~~~~~~~~~~

  【解析】

  这是一道句子理解题。答题的范围基本圈定在给定资料3中。

  划线句子内涵丰富但又略显抽象,谈理解时要细读上下文,尽可能找出更多相关的要点,做到“准确、全面”。具体要求中有“逻辑清晰”一项,提示考生在下笔要梳理好作答结构,不可堆砌要点。

  【参考答案要点】

  通过水的“柔”这一特性,我们能够更好理解中国文化性格的多维度。“儒”的本意是“柔”,而柔是水最突出的特征,中国文化中常以水喻道,这与传统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品性不谋而合。

  “水”是柔弱的,不定形的,但正因如此才包含万千可能。

  “儒”字体现国人等待、忍耐的姿态,但并非软弱无力,反而像水一样能够巧妙地适应环境,以柔克刚,这包含了中国人同自然界和他人打交道的智慧。

  受传统文化影响,国人更多采取柔性的方式,淡化攻击性,顺势而行,克服困难,利用大自然,造福人类。

问答题

假如你是随团秘书,请根据“给定资料2”,把代表团团长的考察笔记,归纳整理为一份《国外城市水系建设考察报告》提纲。

要求:(1)提炼准确,归纳合理;(2)层次分明,分条表述;(3)不超过350字。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国外城市水系建设考察报告》提纲

(一)国外水系管理问题

“先污染,后治理”的水资源开发理念造成了生态危机。

(二)国外城市水系建设的经验

1.建设理念:

(1)人水和谐共存理念,既恢复水系自然循环,又满足人的生存质量需要;

(2)健康工作河流理念,确立水系开发和保护准则;

(3)城市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格局。

(4)法律保障理念,明确管理职责权限,实施统一综合化管理。

2.管理方法

(1)进行自然保护和创造尝试,恢复自然水体的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

(2)水系管理依据生态、公众反馈等不断改进、调整管理方法,采用动态管理。

(3)采用合作化管理,国家和地区间建立协作机制。

(4)建立多元主体管理体系,决策具有广泛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群众享有监督权。

(5)城市水系监测全面详细。

~~~~~~~~~~~~~~~~~~~~~

  【解析】

  这道题是报告类的应用文写作题,要求整理一份《国外城市水系建设考察报告》提纲。作答此题时一要明确考察报告的结构,二要注意提炼准确,归纳合理,层次分明,分条表述。同时,只要根据“给定资料2”,以背景材料介绍—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思路作答即可。因为撰写的是一份提纲,因此对应用文的格式不做严格要求。

  【参考答案要点】

  针对城市水系的污染及水系周围安全设施的不完善,为了保护城市水系,进一步推进水系管理体系的建设,先目前对国外城市水系建设的考察报告,汇总如下:

  英法在经历了由破坏到保护水系等一系列过程,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后转向探索并形成一系列现今的河流水系规划理念及成熟的管理经验。

  欧美强调依法治理,以河流流域为分布的集中统一管理,形成了“多自然型河流”、“人水共存”、“健康工作河流”理念以及“动态河流管理”理念。形成的过程中含有非常有力的协作机制以及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还具有民主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有效的监测体系。

问答题

材料1: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古代诗人对城市景色的描述,读之令人心向往之。对一座城市来说,有水,才会更有灵气。水系建设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生态、形象和功能提升的重要途径。而充分发掘城市的水环境之美,则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大趋势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S市城市水系长120公里,水域面积630万平方米,水系两岸绿地面积1220万平方米。水系不仅是市民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S市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的整体要求,城市水系管理处将以建设“美丽水系”为总目标,努力打造优美环境。

城市水系的美,不仅体现在水上,也体现在两岸的绿色中。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维护,S市城市水系整体绿化效果不错。但部分河道仍存在绿量不足、缺少色彩、管护水平较低等问题。

城市水系管理处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在加强水系绿化管护的同时,重点对连心河两岸绿化水平进行提升。

对连心河沿线的重要部位,将进行高标准绿化整治,增加乔木数量;对河两岸的一般绿地,将以种植灌木、彩叶树及野花组合的方式,丰富绿化色彩,增加整个连心河绿地靓度。

水是影响植物生长的第一要素。考虑到S市干旱缺水的实际,为提升连心河沿线绿地管护质量,确保绿地浇灌到位,将在连心河沿线有条件的地方铺设管道24万米,实施喷灌浇水。

为进一步提升水系绿化管护水平,水系管理部门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护转变,通过奖优罚劣、末位淘汰等措施强化管护,着力打造“水系形象”。

由于缺少路灯等必要的照明设施,连心河晚上缺少了景观效果,附近居民休闲、散步也很不方便。同时在社会治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虽然岸边有路灯设施,但以前基本没亮过。”近日,记者来到连心河东岸时,小区居民对记者说,“到了晚上黑漆漆一片,根本不敢往河边走。”

经城市水系管理处调查,连心河两岸共长102公里,目前只有10公里路段上的路灯能正常使用;5公里路段上的路灯,因多年失修不能使用;另有87公里的路段上,没有安装路灯。

据了解,随着城市的发展,沿线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过去一些相对“偏僻”的地段也成了繁华区域,两岸群众对连心河夜间照明提出了更高要求。

针对群众需求,水系管理部门决定让连心河沿线亮起来,对不能使用的照明设施进行维修,在需要照明设施的地段安装路灯。

城市水系管理处有关人士表示,此次亮化工程,将重点解决周边生活区较多、但缺少照明设施地段的照明问题。同时,为使照明设施成为连心河的一景,在节点部位选用一些艺术灯具,使之与水系景观相协调。

“太平河北岸应该多建几个停车场。”市民吴先生说。城市水系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在便民提质工程中,将结合水系实际,紧紧围绕解决市民反映的重点、热点问题,大力完善服务设施建设。

针对太平河、环城水系等距离市中心区较远的情况,为方便更多的市民前往游览,在现有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城市水系管理处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继续增加公交线路。

为满足市民健身与观光的需要,将对太平河原有的15公里绿道进行完善。到7月底,自体育大街到植物园新开辟的35公里绿道全部投入使用。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连心河、太平河沿线选择合适地点,设立垂钓区;在两岸规划修建公共厕所、停车场等,满足游人需求。

水系管理部门没有执法权,成为当前城市水系管理工作中的一块“短板”。由于缺少必要的执法权限,水系管理人员即使发现占绿、毁绿行为,也只能劝说、教育,而没有有效手段进行制止和处罚。

“如果人家听,还好一些,如果人家不听,我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一位水系基层管理人员感到很无奈。由于一些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得到制止和处理,水系执法陷入了“管不了、管不住”的尴尬局面。

为解决这一难题,今年,S市成立了城市水系巡查大队,对侵占绿地、烧烤、破坏设施设备、私自下河游泳、河道排污等不法、不文明行为加大执法力度。

尽管水系管理部门不断通过各种举措加强安全管理,但仍无法完全阻止人们下河野游的行为,而随之发生的那些溺亡事故则让人揪心。

对此,S市水系管理部门大力强化安全体系建设,在水系河道易出现私自游泳等情况的不安全地段加装防护栏,并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目前,已加装防护栏的河道达到15公里。

日前,记者在太平河城市广场南岸看到,岸边已安装了一排绿色防护栏。城市水系管理处监察安保科科长对记者说,这一段河道长3.5公里,现已全部完成护栏安装,装了护栏后,在这里游泳的人明显减少了。

今年秋季,水系管理部门还将在连心河等易下河游泳地段,加栽绿篱、灌木等植物1.1万米,并安装监控,及时发现、制止游泳行为。

在加装防护栏的同时,水系管理部门还在水系河道沿线安装800块警示牌、悬挂700条警示标语,提示严禁游泳;并配备100名保安,维护水系河道安全秩序,保护群众生命安全。

材料2:

某代表团考察国外城市水系建设情况,以下是代表团团长所做的考察笔记: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一些著名河流,大多数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曲折历程。人们在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后,开始更加审慎地思考对河流水系的管理,并在不断实践及摸索过程中,逐步形成较为先进的河流水系规划理念及成熟的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英法两国的水管理体制不尽一致,但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值得我们学习。英法两国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水事法律法规体系,社会各界都能够严格遵守,一切水事活动都依法办事。法律明确规定国家、地方等各级管理机构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同时把参与水事活动的各政府机关、部门、企业的职责明确分开,各自在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之内充分发挥作用。两国都对违规排污等违法事件进行严管重治。

英法两国在长期的工业化过程中,针对供水和水污染问题,通过立法不断改进水资源的取水许可权属管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逐步完善管理体制,现已由过去的多头分散管理基本上统一到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性集中管理。一切与水有关的活动均由流域水管部门统一管理,具体可再按政、事、企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起,一些城市化程度很高的欧美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对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并着手对部分已经被破坏的城市河流湿地进行回归自然的修复。广泛采用 “多自然型河流”的理念建设城市生态河堤,构筑近、亲水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等,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上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进行了关于自然的保护与创造的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拆除被混凝土渠道化了的河道,将河流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

早在1903年,美国著名设计葛里芬在澳大利亚新首都堪培拉设计方案中,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城市规划方案:在位于市中心的地带开凿一个人工湖,它将首都一分为二,湖的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横跨湖面的大桥,又将全城连成一体。这座人工湖为堪培拉城市整体空间的优美格局奠定了基础。

“人水共存”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把洪水逐出城市的抗洪策略,提出城市水系应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楼宇结构技术,通过不断提高区域水面率,调整雨水径流的下渗和蒸发比例,逐步恢复水系自然循环之路。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同时,允许部分低洼地区作为洪水期的滞洪区,把洪水纳入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水之间的和谐共存。

“健康工作河流”理念既强调了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也承认人们适度开发水资源的合理性,力图在河流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取得平衡。其关键点是,确保被管理的河流既处在一种合适的工作水平上,又处在一种合适的健康状态中。“健康工作河流”理念既强调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也承认了人类社会适度开发水资源的合理性;既划清了与主张恢复河流原始自然状态、反对任何工程建设的绝对环保主义之间的界线,也扭转了“改造自然”、过度开发水资源的盲目行为,力图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共同准则。

“动态河流管理”是从区域河流水系角度把流域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分析。动态河流管理吸取河道水系建设管理中以往的经验教训,在管理过程中依据河流生态、公众反馈和新的信息,不断改进、调整管理方法。

在流域管理过程中,一些国家的合作分为两个层次,即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协作机制包括信息的交流,定期的会晤、协调,增加了双方认同和合作的机会。

英法两国的河道管理费用除来自防洪保安税、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厂的污水排放费、特殊工业污染费、罚款收费外,其余全部由政府拨款,为流域河道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英法两国,水管理活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沿河工厂、企业、农场主和居民共同的利益所在。投资者或投资者集体,在参与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类水务理事会参加重要的决策讨论,充分发表意见,使得决策具有广泛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对污染情况的监督,则主要依靠民众举报。

英法两国十分重视建立和健全各种监制网站。沿河的监测点,除了常规的水文监测,更重要的是监测水质变化,并实时公布,供各界查询。完善的监测体系已成为管理部门决策及执法的重要依据。

材料3: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 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 “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

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它可以涝排洪、旱蓄水,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对水加以调节。

材料4:

近日,“秋水长天,水美中国”采访团调研了G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记者经过走访发现,G市某些区县的“水生态+扶贫”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在保持青山绿水的同时大力推进脱贫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G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98%。全市溪水密布,河流纵横。G江是G市最大的河流,其在市内各地又分布有一级支流两条,二级支流十条。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G市所辖的三区十四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8.37%。经过30多年的治理,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的转变。

周大姐五年前从上河县回到了园村老家经营农家乐,记者沿河查看水草长势时,她正在岸边洗菜,竹篮里盛满了自家地里产的水灵灵的白萝卜。

“在县城打工时听说家里的河治好了,还建了漂流项目,就回来开个农家乐,现在每年能挣十多万,比打工好多了。”周大姐的脸上带着笑意。

石县大畲村村主任张某更是直言,“治理前这里就是穷山恶水,治理后可以种莲、种烟、种水稻,还能发展旅游业。”

大畲村的“南庐屋”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历经风雨仍巍然屹立,现在还有人居住,是游客体验客家民俗文化的好去处。

在“南庐屋”旁的一棵大树下,几位村民正坐在石凳上聊天,村里的年轻姑娘文文解答了记者关于为何新房子没人住的疑惑,“这是村里统一规划,我们出钱盖的,建好时间不长,有些人家还在装修呢。”

当记者到达宁县还安小流域时,县水保局副局长符某站在种满了脐橙的山坡上介绍了小流域治理的诀窍:山顶戴帽涵养水源,山腰开垦梯田种果,山窝挖塘筑库养鱼和供水抗旱。

据悉,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宁县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和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把小流域治理同水保科技示范园建设结合起来,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多业并举、滚动发展”的思路,通过项目资金扶持,引导治理大户——绿森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租用了1500多公顷水土流失山地。

绿森公司的现场管理人员赖某,退休后来扶贫点工作,带领乡亲们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增加收入,黝黑的脸庞见证了这位老人对种植脐橙的热爱。

下山时记者遇到骑着摩托车上山干活的李大哥,他是绿森公司的雇工,年近六旬。他描述了自己的收入情况,“60到80块钱一天,每个月能干15到20天。将山地租给绿森公司的农户,5年后还能分到每亩两成的利润。”

“年纪大了,在外面打工挺难的,现在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李大哥对家门口的工作显得很满意。

石县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所在的地方曾经林草稀疏,农田水利设施简陋,土壤贫瘠,沙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示范园项目启动后,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壑治理相结合,建成了“名、优、特、新”的经济果木林,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示范园于2014年10月启动建设,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及广大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统一规划设计的方式,将示范园区建设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使水土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性开发。

鸿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参与了这一园区的建设。公司负责人黄某已经投资了约两千万。他告诉记者:“自己投资一部分,政府配套一部分。”

黄某在深圳有家贸易公司,生意不错。“本来就是想回家开个农家乐试一试,没想到政府这么重视,就留下来了。”在忙着让记者品尝园区产的葡萄时,他眼神坚定地讲了下一步的打算,“把水留住,把山治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G市水保局局长对黄某的自学能力赞不绝口:“他办公室里讲水保的书比我还多呢。”

“民营水保大户雇当地的农民参与治理和开发,群众可直接获得和外出务工一样的报酬,也进一步推动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石县水保局的王某这样解释“水生态+扶贫”的好处。

小陈就是回乡的外出务工人员,在鸿达公司一个月的收入有4000多元。“以前在广东打工,离家太远,现在可以骑摩托车上班,还可以照顾到家里。”

“脐橙飘香,水保先行”就是生态优先和民生优生并重的鲜活案例,是水土流失地区百姓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充分肯定,也是“水生态+扶贫”模式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材料5: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易者变也,易经主旨是万物皆变。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水有三态,常温为水,低温结冰,高温化气,云雨雾露霜雪雹皆水之不同形式。水无处不在:土壤中含水,岩石中有结晶水,植物从根到叶皆含水,动物从头到脚皆含水,人体含水量高达60%以上。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这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

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是自然界最简单的化合物之一。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于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皆此之谓也。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这种“智者乐水”和“智者动”的说法很容易获得认同。不过,仁者也是乐水的。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容性,此其一。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普济众人,水惠及一切生物。每逢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凡事不可走极端。水适度有益,过多则成灾;正如父母关爱子女有利其健康成长,溺爱则反害之。《论语》说:“过犹不及。”此乃至理,水的哲学岂能例外?回顾生物进化史,从一个共同祖先不断分化出各种物种,水在每个环节都起到关键作用。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但无论何种起源都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明乎此理,仁者怎能不乐水?仁者智者携手悠游于山水之间,既乐山又乐水,仁智兼备相得益彰。

阅读“给定资料1”,概括S市为建设美丽水系,打造优美环境实施了哪些主要措施?

要求:(1)分条归纳概括;(2)表述准确,完整;(3)不超过150字。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两岸绿化工程:增加绿量和色彩,提高管护水平。

2.沿线亮化工程:铺设电缆,更换庭院灯;检修安装照明设施。

3.便民提质工程:完善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停车场等。

4.落实执法工程:成立水系巡查大队,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5.安全体系建设:加装防护栏、警示标语,配备专业防护人员。

~~~

  题干指出了作答参考的给定资料范围为“给定资料1”,作答任务为概括S市建设美丽水系、打造优美环境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阅读给定资料可知,资料中涉及S市所采取措施的要点多且杂,考生需要准找全,之后对找出的要点进行分类、合并,使答案具有一定的条理性。

  【参考答案要点】

  1.加强绿化管护。有选择性地种植不同种类的树木,丰富绿化色彩;铺设管道喷灌浇水;管理方式精细化。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照明设施;增加公交线路及停车场;修建绿道、垂钓区、公厕等公共设施。

  3.加强后期维护。成立水系巡查大队,严惩占绿毁绿行为;通过加装防护栏、安装监控等方式阻止野游行为。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