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押题密卷
- 推荐等级:
- 发布时间:2022-06-13 09:46
- 卷面总分:11分
- 答题时间:240分钟
- 试卷题量:11题
- 练习次数:8次
- 试卷分类:金融专业
- 试卷类型:模拟考题
试卷预览
近年来,党中央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工作。2019年12月30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2020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之一为,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金融供给。坚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效率,更好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
<1>.简要说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含义和要素与目标。
<2>.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功能。
<3>.请简要说明我国要如何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1)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指重在规范金融企业的金融行为和金融活动,保证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并最大限度创造效益的系列制度安排,它以金融组织为中心,是金融制度体系的基础。
(2)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主要包括金融企业产权制度、金融企业经营制度、金融企业管理制度和金融企业组织制度四个要素。
(3)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目标是设计、调整金融企业制度的出发点和准则,也是金融企业制度合理性、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
①金融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最优化;②股东财务或净资产最大化;③金融资产流动合理化;④金融资产风险最小化。
<2>.(1)协调关系,即通过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明确各行为主体及生产要素的职能分工、职权范围、权利义务及责任。在金融企业外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可以协调金融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借款人及与金融企业活动相关的其他社会经济主体的关系。在金融企业内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可以协调出资者、经营管理者、内部各机构、各岗位之间的关系,并且协调生产要素配置、财务分配关系。
(2)规范行为,即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实质就是在与金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各行为主体间签署的合法契约,可以对契约双方的利益进行约束和保护,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规定了适用于各行为主体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准则,以及违反准则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为金融企业进行有序经营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和约束条件。
<3>.(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2)严格规范股权管理。
(3)加强“三会一层”建设。
(4)优化激励约束机制。
(5)强化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6)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7)强化公司治理监督评估。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金融节的讲话中指出:
第一,据统计,过去14年里先后有1万多家P2P上线,高峰时同时有5000多家运营,年交易规模约3万亿元,坏账损失率很高。
第二,过去一段时间,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对客户网络购物备付金附加投资理财功能。网络信贷投资收益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而且可以随时赎回,对银行存款和正常资管市场带来很大冲击。
第三,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各类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有的机构甚至给缺乏还款能力的学生过度放贷,出现违约之后进行强制性催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四,一些科技公司利用市场优势,过度采集、使用企业和个人数据,甚至盗卖数据。这些行为没有得到用户充分授权,严重侵犯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
<1>.金融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有哪些?
<2>.试论述我国探索的应对金融科技挑战的经验教训。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1.冲击传统金融机构。
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的发展,一大批相关领域的初创公司应运而生,掌握先进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发起强烈冲击。
2.放大与增加金融风险。
(1)金融科技放大与增加系统性风险。(2)金融科技放大与增加信用风险。(3)金融科技放大与增加监管套利风险。
3.影响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具体来看,一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使货币供需之间的联系不再稳定。二是金融科技带来的部分金融衍生品业务具有一定的货币创造功能,模糊了货币层次的界限,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管控的效力,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与 可控性相应减弱。三是金融科技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市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进而提高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这最终会间接弱化以货币供应量为名义锚的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效果。
<2>.总述:中国金融科技应用整体上在法律规范和风险监管等方面是“摸着石头过河”,遇到过不少问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
第一,全面整治P2P网贷机构。P2P网贷机构本来定位为金融信息中介,但在实践中,绝大多数机构事实上开展了信贷和理财业务。我们持续清理整顿,到2020年11月中旬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归零。
第二,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投资功能。现在,第三方支付公司已将备付金统一缴存至央行,附加的投资理财产品回归货币基金本源。
第三,推动互联网金融机构审慎经营。我们坚持对同类业务统一监管标准,坚决制止监管套利。
第四,弥补数据隐私保护制度漏洞。为此,《民法典》明确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国家层面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金融数据安全保护条例,构建更加有效的保护机制,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正处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期。作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大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我国正处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转型期,面临着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渐失且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难题。
<1>.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为什么要转型与创新?
<2>.?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创新的实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我国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具体含义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创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告别高增长期,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局面。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原有货币政策框架下的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等多重经济风险进一步暴露。若继续保持传统的数量型调控方式,不仅难以实现经济转型,还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此外,随着我国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
2.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分化。
在基础货币创造层面,外汇占款从 2010 年开始相对收缩,2015 年后发生方向性逆转,由释放基础货币转为回笼基础货币,货币信用体系日趋复杂化。同时,全球经济形势自 2015 年以来呈现出较强的分化局面。受此影响,未来我国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降将极大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传统的通过结售汇和发行央行票据来投放基础货币的路径面临巨大挑战。
<2>.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创新的实践主要围绕货币政策框架的构成因素展开,包括:
1.调整货币政策目标,数量调控逐步转为价格调控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2)中央银行尝试建立了以常备借贷便利7天期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为上限、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隐形下限的“利率走廊”,并且更加重视存款类金融机构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的中介作用;
(3)“利率走廊”模式不依赖高度成熟的国债市场,其调控的上限是要引导资金流向,避免资金“空转”而提高杠杆率,下限是不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2.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构建结构性货币政策
(1)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应用。
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创新性地使用了定向降准、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市场利率实现了区间管理。
(2)创造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结构性调控。
①2013 年1 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
②2014 年起陆续推出的抵押补充贷款、中期借款便利、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也是中央银行货币工具创新的重要举措。
3.完善货币政策机制,转变调控方式和操作手段
(1)2011 年起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逆周期信贷调节,并引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使货币政策操作向货币信用管理转变;
(2)2014-2016年,为弥补外汇占款收缩造成的基础货币缺口,同时应对“股灾”和债市大幅波动,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适时进行预调微调,并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从而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风险;
(3)自2016 年年底起,为推动去杠杆、抑泡沫,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中性,同时适时推动调控框架转型,探索构建“利率走廊”,疏通传导渠道,稳定市场预期;
(4)2018 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松紧适度,采取定向降准、债券市场投资者窗口指导、加大支小支农再贷款投放等措施,以稳金融支持稳增长。
4.宏观调控注重国际协调,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1)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保增长和调结构成为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
(2)我国汇率形成机制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更具弹性和市场驱动的汇率制度进一步靠拢,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随之增强。
<3>.我国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含义包括:
(1)要改革和完善传统的货币政策,构建新型货币政策框架(即货币政策支柱);
(2)要改革和完善传统的金融调控政策,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即宏观审慎政策支柱);
(3)在一个统一的政策框架下,突出双支柱的充分协调和密切配合。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阐明了虚拟资本的理论,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经济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动态性的分析,对信用作出了双重性评价,同时介绍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全过程,并且对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大多是经济危机的征兆,金融恐慌是经济危机的初始阶段。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当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时,就会以危机爆发的形式来暂时强制性解决,使社会生产力受到巨大的破坏。信用、货币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金融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特征。
2.有效管理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安全,如何理解金融安全。
3.简述我国防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4.我国经济去杠杆的“药方”是深化金融改革,主要有哪几方面的措施?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
1、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混乱和动荡,主要表现为:强制清理旧债;商业信用剧减;银行资金呆滞,存款者大量提取现钞,部分金融机构倒闭;有价证券行市低落,发行锐减;货币饥荒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猛烈提高,金融市场动荡;本币币值下跌。
2、金融危机是发生在货币与信用领域的危机。在西方经济学中,金融危机的含义有多种表述,但最为代表性的是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以及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3、金融危机的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将其换成货币。这与金融繁荣或景气时的特征——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上涨而大量抛出货币,购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正好相反。
2.
1、金融安全的反义词是金融不安全,但绝不是金融危机的爆发。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混乱和动荡,并在事实上对该国银行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它往往包括全国性的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金融机构危机等。这说明金融危机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的爆发结果,它是金融风险的结果。
2、金融安全应当是动态发展的安全状态。金融安全是特定意义上的金融稳定。
由于金融安全是一种动态均衡状态,而这种状态往往表现为金融稳定发展。
3、但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在内容上仍有不同:金融稳定侧重于金融的稳定发展,不发生较大的金融动荡,强调的是静态概念;而金融安全侧重于强调一种动态的金融发展态势,包括对宏观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调整变化的动态适应。
国外的学者在研究有关金融危机的问题时,更多地运用金融稳定的概念而较少使用金融安全的概念。
3.
1、维护金融安全是治国理政的一件战略性、根本性大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2、从国际看,金融已经突破经济工具的角色定位,成为现代国家治理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金融手段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转嫁危机、刺激经济增长、维护经济与金融强权的手段。
3、从国内看,金融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广泛的调节利益的媒介中枢。用对、用活、用好金融手段,是治国理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4、金融安全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5、金融业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根本目的,是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6、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生活中“脱实向虚”的风险苗头不容小覷,经济发展需要金融的强有力支撑。目前,国际金融风险点仍然不少,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
总结:因此,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必须毫不松懈地抓实抓金融安全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4.
①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继续优化融资结构。
②以“堵后门、修围墙、开正门”的方式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公开透明化。
“堵后门”就是要整顿地方政府债务乱象;
“修围墙”就是要规范政府债务的形成机制;
“开正门”就是要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以规范透明的举债方式替代隐性负债,以更市场化的市政债券融资逐步取代融资平台融资。
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防止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破裂可能引发的连锁危机。
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确保既能够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也能够调节房地产行业的供需矛盾,抑制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化解房地产泡沫过大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④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
把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和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作为降杠杆的重点攻坚方向,进而化解部分债务风险,实现降杠杆的任务。
简述我国化解金融风险,构建金融体系出台的具体措施。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安全问题被提升至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保障中国金融安全,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点;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从而实现防患于未然。
(1)多层面化解已有高杠杆金融风险点。
①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财政部批准同意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实现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
②针对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不断推出完善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以期紧紧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并探索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2)构建全方位覆盖的金融监管体系。
201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结合当前金融风险和国家政策导向,密集出台监管政策,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以及不同部门监管政策的协同配合。2017年以来,监管机构规范资产管理业务,制定了统一的资产管理产品标准规制。后续应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补齐监管短板,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正处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期。作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大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我国正处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转型期,面临着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渐失且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难题。
1.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为什么要转型与创新?
2.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创新的实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我国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具体含义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
1.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告别高增长期,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局面。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原有货币政策框架下的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等多重经济风险进一步暴露。若继续保持传统的数量型调控方式,不仅难以实现经济转型,还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此外,随着我国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
2.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分化。
在基础货币创造层面,外汇占款从 2010 年开始相对收缩,2015 年后发生方向性逆转,由释放基础货币转为回笼基础货币,货币信用体系日趋复杂化。同时,全球经济形势自 2015 年以来呈现出较强的分化局面。受此影响,未来我国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降将极大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传统的通过结售汇和发行央行票据来投放基础货币的路径面临巨大挑战。
2.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创新的实践主要围绕货币政策框架的构成因素展开,包括:
1.调整货币政策目标,数量调控逐步转为价格调控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2)中央银行尝试建立了以常备借贷便利7天期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为上限、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隐形下限的“利率走廊”,并且更加重视存款类金融机构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的中介作用;
(3)“利率走廊”模式不依赖高度成熟的国债市场,其调控的上限是要引导资金流向,避免资金“空转”而提高杠杆率,下限是不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2.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构建结构性货币政策
(1)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应用。
2014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创新性地使用了定向降准、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市场利率实现了区间管理。
(2)创造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结构性调控。
①2013 年1 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
②2014 年起陆续推出的抵押补充贷款、中期借款便利、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也是中央银行货币工具创新的重要举措。
3.完善货币政策机制,转变调控方式和操作手段
(1)2011 年起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逆周期信贷调节,并引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使货币政策操作向货币信用管理转变;
(2)2014—2016年,为弥补外汇占款收缩造成的基础货币缺口,同时应对“股灾”和债市大幅波动,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适时进行预调微调,并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从而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风险;
(3)自2016 年年底起,为推动去杠杆、抑泡沫,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中性,同时适时推动调控框架转型,探索构建“利率走廊”,疏通传导渠道,稳定市场预期;
(4)2018 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松紧适度,采取定向降准、债券市场投资者窗口指导、加大支小支农再贷款投放等措施,以稳金融支持稳增长。
4.宏观调控注重国际协调,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1)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保增长和调结构成为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
(2)我国汇率形成机制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更具弹性和市场驱动的汇率制度进一步靠拢,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随之增强。
3.
我国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含义包括:
(1)要改革和完善传统的货币政策,构建新型货币政策框架(即货币政策支柱);
(2)要改革和完善传统的金融调控政策,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即宏观审慎政策支柱);
(3)在一个统一的政策框架下,突出双支柱的充分协调和密切配合。
某省的A企业是一家医疗用品的生产企业,然后疫情期间因为扩大生产,由于疫情,防疫指挥部要求A企业日产量从13万只医用口罩扩展到50万只的医用口罩和五万只的N95口罩生产,所以A企业急需大量的资金扩大生产。
疫情爆发,全国对防疫物资需求激增。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3000亿的专项再贷款支持防疫工作,建立了重点企业名单制度。名单内企业申请贷款的,商业银行应简化申贷流程,办理绿色通道,做好放款服务并且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商业银行G为申请了此贷款在全国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名单的企业A办理了2亿元贷款,并用一天时间完成审批流程,执行优惠利率1.28%,企业很快完成扩大生产,保证了对防疫物资的正常供给。
1.央行3000万专项再贷款意义。
2.重点企业名单的意义,专项贷款给企业的时候为什么要名单制管理。
3.央行还有哪些政策助力抗疫,你认为扶持中小微企业央行还应该怎么做,列举央行其他支持中小企业的措施。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
1、再贷款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贷款,再由商业银行贷给客户。其目的在于运用临时性贷款来调节基础货币供应和引导信贷投向,并可进一步影响利率。
2、金融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既可以推动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也可以给金融指明发展方向,提供发展基础,从而推动金融自身稳健发展。
3、实体经济借助金融业得以更有效率更快速地发展:
(1)金融业对市场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市场环境是决定实体经济发展的外因。(2)实体经济的发展助推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而这些资金的规模通常是自有资金无法达到的,因此需要金融业为其提供支撑。(3)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受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制约,实体经济在更高阶段金融市场的引导下,通过自身资本流转模式与金融市场的适应,向更高阶段发展。
2.
专项贷款给企业的时候名单制管理是因为资金是有限的,为了使得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价值,特此推出此制度,使资金去向重点有需要的渠道。疫情突然爆发,为了尽快扼制住疫情国人民银行设立了3000亿的专项再贷款支持防疫工作,建立了重点企业名单制度,名单内企业申请贷款提供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服务,使得我国抗击疫情工作顺利展开。
3.
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金融市场春节开市后提供了1.7万亿元的短期流动性,3月份定向降准释放了约5500亿元长期资金;
二是提供3000亿低成本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
三是增加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四是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支持经济恢复发展,以优惠利率向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扩大对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重产业的信贷投放;五是引导金融机构针对疫情风险分区分级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
目前看来,三批次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对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分析指出,本轮三批次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依次出台、逐级加码,是对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有序响应。三批次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具有资金支持覆盖面逐步扩大、普惠性逐步增强、资金利率保持优惠、投向管理要求精准的特点。
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创新债券品种实现境内外市场联动,在2020年2月5日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首单50亿元“阻击疫情”主题债券后,又陆续发行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企业复工复产、生猪全产业链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等主题债券和常规债券,引导境内外市场资金回归实体。同时,大力组织各类存款,积极申领中国人民银行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扶贫专项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资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充足资金。2020年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政策出台后,农发行总行随即印发《关于充分运用专项再贷款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通知》,要求各级银行迅速对接中国人民银行名单内的全国性重点企业,用好专项再贷款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2020年2月1日就利用专项再贷款资金向湖北的重点企业发放应急贷款5000万元……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农发行响应迅速,大力支持防疫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切实为疫情防控物资保障提供了高效的金融服务。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体现的是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还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补位作用?为什么?
2.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近年来我国除制定政策之外,还推动了一系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探索实践,请任意举一个例子说明。
3.新发展格局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哪些?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
对商业性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的领域,政策性金融机构可形成有效补充,提高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体现的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补位作用。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2.
我国除制定政策之外,还推动了一系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探索实践具体包括:
1. 遏制金融资金“脱实向虚”趋势
2. 鼓励金融业扶持小微企业和农业
3. 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4. 推动政策性金融助力经济发展。
以遏制金融资金“脱实向虚”趋势为例,我国自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补充实体经济资本金,包括:
①发展股权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求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农业银行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强化对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
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沪港通”,启动“深港通”; 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股权市场,健全转板和退出机制;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杠杆率。
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强对建设“制造强国”的支持力度,提升对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流通、能源等重点领域改革发展以及养老、健康等服务业发展的服务效率。
④推动金融业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三大产业融合、农业对外合作、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⑤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大对科技、文化、信息消费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等。
3.
新发展格局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主要体现在有效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
(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1.实体经济借助金融业得以更有效率更快速的发展
(1)金融业对市场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市场环境是决定实体经济发展的外因。
(2)实体经济的发展助推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而这些资金的规模通常是自有资金无法达到的,因此需要金融业为其提供支撑。
(3)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受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制约。
2.金融也依赖实体经济的发展
(1)金融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本的最初来源都是实体经济。
(2)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方向。
(3)实体经济是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试金石。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我国存在较严重的货币超发,这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货币化,过度虚拟化与货币化带来的宏观环境,在挤压实体经济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经济的潜在风险。
(2)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也是影响其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金融创新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全球银行业的大力追捧,并逐步发展成为各银行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亦已成为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引擎”。
1.什么是金融创新?
2.在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如何理解金融创新阻碍了金融发展?
3.请浅谈近年来我国在金融组织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与成效。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问题1]
金融创新是指突破资源配置的时空限制,在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而创造和产生新事物的过程。狭义的金融创新一般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则包括金融产品、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制度等金融领域内一切新要素和新组合的出现。
[问题2]
1. 金融创新会增加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脆弱性,这主要涉及到金融产品创新中的金融衍生品。
①大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使金融机构的收入来源不再以存贷利差为主,而是逐渐转向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
②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的运用数量越来越多,虚拟化程度和杠杆率随之提高。当信贷环境紧缩、资产价格持续下跌时,金融机构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金融动荡甚至金融危机。金融机构不仅创造更加复杂的金融产品隐藏信息,还将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投资者无法做出理性判断,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震荡加剧。
2. 金融创新还会增加金融监管难度。
①金融组织创新增加了金融业态的多样性,这使金融的服务能力增强,但也增加了监管难度。
②在传统的分业监管、机构监管政策框架下,容易引发监管过度和监管真空并存的问题。
③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往往使金融产业链条延长,金融业务在行业、机构之间的交叉现象加剧,容易引发监管漏洞与监管套利。
3. 金融创新还可能积聚金融风险。
①在新旧两种制度交替转换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制度重叠或制度真空。
②金融制度创新涉及内容和主体都极为广泛,如果不能很好协调各方,也容易引发积聚金融风险。
[问题3]
(一)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
成果:截至2020年4月1日,随着对合资寿险公司、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陆续取消,我国金融业对外资准入的限制已全面取消,提前实现全面放开。
(二)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发展
具体措施:
2018年10月,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等联合印发《关于首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产业,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金融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向辖区内金融机构印发《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发展 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指导意见》,明确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支持金融科技产业做优做强。
(三)推动建设智慧银行
1. 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传统线下银行网点的运营成本压力使银行纷纷裁撤线下网点;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发用户习惯改变,银行需要创新运营模式,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2.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智能金融首次出现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
3. 智慧银行建设的具体实践
2018年4月11日,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的“无人银行”正式落地,成为全国首家“无人银行”。
2018年4月20 日,中国农业银行的 DIY 智慧银行在重庆开业,为国内首家自己动手、自己做主的 DIY 智慧银行——通过人脸识别,客户可以享受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量身定制的产品组合推荐,并且以游戏的方式体验丰富的定制场景。
2018年5月,中国交通银行打破传统银行柜台的服务模式,推出手边智慧银行管家——手持终端,可遥控办理超过200 种银行业务,通过线上功能实现全流程审批,实现无卡化、数字化,减少等待时间,提升客户体验。
4. 银行智慧网点与5G相结合
2019年5月,中国银行“5G 智能 + 生活馆”在北京开业,将5G运用于全球专家连线、远程客服等场景中。
2019年6月11日,中国工商银行基于5G应用的首家新型智慧网点在苏州亮相,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金融科技手段落地使用。
材料一:
2016年以来,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进入加速期。在我国目前阶段,对“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最重要的任务,是推动整个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大力发挥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强化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引导,深人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同时深人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截至2019年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59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7%,较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0.69个百分点;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5.38万亿元,同比增长6.36%。
材料二:
2016年4月,国务院部署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加快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清理,引导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实际运营互联网借贷平台(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约5000家压降至29家,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下降;2020年11月中旬,实际运营P2P网贷机构完全归零。此外,互联网资产管理、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虚拟货币交易、互联网外汇交易等领域的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严厉地打击了非法金融活动,一些积累多年、久拖未决的非法集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材料三:
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抓手。截至2020年6月,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超11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1.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将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消费类项目移出支持范围,增加气候友好型项目,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
1.如何通过金融改革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的,请简述。
2.近年来,我国重视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有战队性的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简述我国金融改革的举措及成效。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
1、深化金融改革,是我国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确保金融体系稳定、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和推动经济稳健发展的内在要求。
2、金融改革应坚持以市场化为根本导向,以促进金融创新为主线,以有效防范风险为前提,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石,最终目标是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
3、我国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以期有针对性地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效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2.
1、发展普惠金融:
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质是扶持弱势群体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国家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2、发展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体系的构建在我国已经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其致力于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提供金融服务,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3、引导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鲇鱼效应”,表现出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其在运营模式、经营理念的创新能够为传统金融机构的变革带来持续动力。与此同时,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金融风险隐患逐渐暴露,给投资者带来严重财产损失。所以,我国加强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加快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清理,引导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
- 2021年高级经济师《保险》真题
试卷分类:保险专业
练习次数:0次
- 2021年高级经济师《知识产权实务》真题
试卷分类:知识产权
练习次数:0次
- 2021年高级经济师《运输经济》真题
试卷分类:高级运输经济
练习次数:0次
- 2022年高级经济师《知识产权实务》真题
试卷分类:知识产权
练习次数:0次
- 2022年高级经济师《运输经济》真题
试卷分类:高级运输经济
练习次数:0次
- 2022年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真题
试卷分类:人力资源管理
练习次数:0次
- 2021年高级经济师《农业经济》真题
试卷分类:农业专业
练习次数:0次
- 2022年高级经济师《农业经济》真题
试卷分类:农业专业
练习次数:0次
- 2022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实务(财政税收)》真题
试卷分类:财政税收
练习次数:0次
- 2022年高级经济师《金融》真题
试卷分类:金融专业
练习次数:0次